教育部日前在答复代表建议时提到,该部通过强化“双减”专项督导,推动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加大“双减”工作推进力度。但仍有部分地方存在重视不够、责任不清、举措不实、工作不力等问题,下一步将针对“双减”开展经常性督导,对工作进展缓慢省份进行通报,对典型问题加大曝光力度,持续传导压力。 在官网近日公布的一批建议提案答复函中,教育部介绍,教育部将“双减”工作列为2021-2022年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作为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点内容,组织部署全国14万责任督学月月到校及培训机构督促指导。同时,加大对工作进展缓慢省份及典型问题的通报和曝光力度,对任务重、困难多、基础差的地区加强指导,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问题多发的地区进行约谈,目前已印发9期通报。 对于代表提到的关于加强“双减”督导、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课后服务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等建议,教育部表示,代表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与我们实际工作方向相一致。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正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各项政策举措,有的工作已经破题,有的正在深化,有的还在攻坚,也有的仍在研究探索。 在答复另一份代表建议时,教育部介绍,经过各方努力,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4.20%,线上培训机构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到100%,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25家学科类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完成率达100%。 复文还称,为切实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部署全国各地对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压减和转为非营利性的所有线上、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排查,系统查找问题并坚决整改。截至5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各县(市、区)“回头看”排查全覆盖,其中63%的县(市、区)已完成辖区内所有培训机构排查。全国累计排查线上线下培训机构14万个(含已关停的机构复查及非学科类机构涉嫌开展学科类培训排查),其中发现有问题机构3743个,占比2.7%。各地通过关停取缔、限期整改等措施对违法违规培训机构予以处置,问题机构整改率已达94%。 相关答复全文如下: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846号建议的答复 教监管建议〔2022〕84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的建议”收悉,经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您提到的关于加强“双减”督导、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课后服务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等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与我们实际工作方向相一致。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正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各项政策举措,有的工作已经破题,有的正在深化,有的还在攻坚,也有的仍在研究探索。在此,重点向您介绍六方面情况。 一、关于强化“双减”督导工作 教育部将“双减”工作列为2021-2022年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作为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点内容,组织部署全国14万责任督学月月到校及培训机构督促指导。同时,加大对工作进展缓慢省份及典型问题的通报和曝光力度,对任务重、困难多、基础差的地区加强指导,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问题多发的地区进行约谈,目前已印发9期通报。通过强化“双减”专项督导,推动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加大“双减”工作推进力度。但仍有部分地方存在重视不够、责任不清、举措不实、工作不力等问题,下一步将针对“双减”开展经常性督导,对工作进展缓慢省份进行通报,对典型问题加大曝光力度,持续传导压力。 二、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改善招生入学,推动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健全“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二是强化政府保障,坚持政府举办义务教育,强化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改善薄弱学校。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超1万亿元,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于2021年底已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但目前仍存在区域、学校之间质量差距过大的问题,学生、家长升学焦虑仍未完全缓解,下一步将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各省份制订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关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一是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陆续出台并实施深化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了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二是推进纵向贯通。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深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打造一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三是享受同等待遇。推进各地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新职业教育法,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但目前职业教育体制仍需健全、质量仍待提升,产教融合等难点问题仍待解决,下一步将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职业学校学风校风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水平。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一是教育评价改革。自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清单或实施方案,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力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二是深化中考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4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加强考试招生管理,不断提高考试命题质量。三是深化高考改革。稳妥推进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发挥好考试“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入学机会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但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一步要抓好宣传引导,聚焦堵点难点,鼓励基层探索,推动思想升级、行动升级、效果升级,打好教育评价改革这场“龙头之战”。 五、关于健全课后服务制度 一是加强师资保障,推动各地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将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积极在各地推广试点教师轮岗制度和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好教师的休息权利。二是丰富活动内容,指导各地各校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有效性。三是充分利用资源,鼓励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与校外活动场所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就近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到到秋季学期末的92.2%。但课后服务对于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将在坚持做好“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上水平、强保障”,推动各地各校进一步挖掘校内潜力,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六、关于加强教师工作 一是减轻教师负担,教育部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梳理减负事项形成任务台账,组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召开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片区会,及时总结各地落实经验。二是推进教学改革,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功能,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帮助教师掌握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生“同上一堂课”、教师共同“备好一节课”。三是提高教师素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动教师队伍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在教师资格、入职、考核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政府统筹,贯通教师职前培养、编制、职称岗位、考核评价、在职发展等各环节,推进教师队伍治理综合改革。但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精神负担重的问题仍然存在,下一步将落实教师课后服务经费补助,试点推广弹性工作制,依法保障教师待遇。 “双减”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成色、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众多部门,涉及各条战线,许多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各部门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治理、提升水平、防控风险的工作思路,着力破解观念转变、学校资源、政策保障、联动治理等方面的难题,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基础。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7589号建议的答复 教监管建议〔2022〕16号 您提出的“关于探索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模式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的建议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针对校外培训行业存在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突出问题,2021年10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教监管函〔2021〕2号),部署各地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切实维护学生家长合法权益。采取银行托管模式的,校外培训机构应在符合条件的银行开立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将收取的预收费资金全部缴入专户,与其自有资金分账管理。采取风险保证金模式的,校外培训机构应在符合条件的银行开立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存入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作为其履行培训服务承诺和退费的资金保证,不得用保证金进行融资担保,保证金最低不得低于培训机构收取的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3个月)的费用总额。这种制度设计能有效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目前,各地已将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纳入银行监管。 二、关于探索“互联网+监管”的建议 如您所言,互联网是对校外培训实行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目前,教育部基本完成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作,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校外培训监管工作,重点围绕“两类应用+三类用户+三大需求”进行建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服务行政管理部门,为其在机构资质、培训内容、资金、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提供服务;二是服务校外培训机构,为其在年检年审服务、开设店铺、售卖课程服务、信息发布服务和咨询服务等方面搭建平台;三是服务学生家长,为其选择合规机构,购课、约课、消课、退费、评价等提供便利。目前,平台已正式投入应用并不断升级完善,全部学科类机构和部分非学科机构已纳入平台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经能够在线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日常监管、风险核查、实时跟踪和在线调度管理。 三、关于落实综合治理校外培训的建议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对校外培训领域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需要开展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整治工作。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教育部牵头建立了由20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形成横向联动、高效互动的工作合力。二是强化校外培训执法,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司法部印发了《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教监管〔2022〕1号)《关于印发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流程图和文书格式范本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2〕8号),不断加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能力,指导各地统筹运用网上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持续开展违规培训查处工作,对一些案例予以通报,形成震慑效应。三是清理整治违规广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国市监广发〔2021〕70号),建立校外培训广告管控长效机制,查处了一批广告违法行为。2021年共办结教育培训类广告案件2376件,培训市场广告基本绝迹。四是严查价格违法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对与学生家长利益直接相关的校外培训机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专项治理,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行为顶格罚款3650万元。 四、关于加强行业自律的建议 推动行业自律是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的重要途径。在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过程中,教育部注重发挥行业自律与行业规范作用。2021年7月,中央“双减”文件印发后,教育部指导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率校外培训机构发布倡议书,推动培训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坚持证照齐全合法经营、遵守价格管理确保质量,杜绝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2022年1月,指导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发布倡议书,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文件精神,向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发出倡议,要全面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在信用建设、纠纷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规范运营,为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提供帮扶。 下一步,教育部将结合您的建议,不断优化升级平台功能,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外培训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开展联合检查,依法查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深入推动校外培训治理落地见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感、获得感。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190号建议的答复 教监管建议〔2022〕21号 您提出的“关于综合施策系统发力全面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编办、公安部、财政部、全国妇联、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您提到的关于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健全协同推进机制、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等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也与教育部实际工作推进思路正相契合。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各项政策举措,有的工作已经破题,有的正在深化,有的还在攻坚,也有的仍在研究探索。 一、进一步强化政策制度保障。一是出台配套政策。单独或会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快速出台20余个配套文件,基本建立起了中央文件和若干配套文件“1+N”政策制度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二是加强课后服务条件保障。教育部制订出台了课后服务相关配套措施,推动校校开展全覆盖,保证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强化条件有保障,将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难题的重要举措。截至2022年7月,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2021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到秋季学期末的92.2%。三是强化教师资源供给。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充分掌握城镇乡村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岗位需求,精准招聘学科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招聘补充,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从十年前的909万增至1057万,增加了148万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总体上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二、进一步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一是强化统筹部署。教育部就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布系列文件,指导各地全面改进和加强教育管理,促进学校规范办学,并建立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整体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2020年,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指导。二是优化教学模式。指导各地各校普遍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科学制订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式。各地各校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三是完善评价机制。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导各地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指南从课程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推动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加强成果推广。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改造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组织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进一步健全协同推进机制。一是注重部门联动。牵头建立由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形成横向联动、高效互动的工作合力。多方位开展宣传、通报、督办等工作,压实地方党政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逐步提升监管治理能力。发布《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教监管〔2022〕1号)《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1〕8号)等,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建立健全校外培训监管机构和执法力量,将隐形变异培训查处纳入网格化治理体系,并示范选聘社会监督员参与校外培训监管治理,引导各地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三是明确执法流程标准。印发《关于印发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流程图和文书格式范本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2〕8号),根据《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和校外培训监管工作实际,分别设置简易程序8个环节和普通程序13个环节,对于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设置听证程序8个环节,保障当事人权利,格式文书包括42个范本,推进各地校外培训执法标准化、规范化。 四、进一步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一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自2020年9月中央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清单或实施方案,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二是促进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积极推进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法律形式对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彰显家庭教育重要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作出制度安排。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立40万所社会家长学校,依托网络新媒体建立2万个网上家长学校、2.1万个新媒体服务平台,通过开设父母课堂、举办亲子活动等,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和能力。三是深入宣传引导。会同主流媒体开展“双减”专题报道,系统做好解读。清理整治广告,对校外培训广告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各地共办结违法案件2119件,基本实现了广告绝迹、街面清净。举行新闻发布(通气)会,介绍工作进展。举办全国培训班,深入解读政策精神,防止政策执行跑偏。通过宣传、引导、解读等方式,最大限度凝聚了社会共识、消除负面声音、营造改革氛围。国家统计局2021年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作业时间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共青团中央2021年调查显示,72.7%的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双减”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成色、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众多部门,涉及各条战线,许多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各部门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治理、提升水平、防控风险的工作思路,着力破解观念转变、学校资源、政策保障、联动治理等方面的难题,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的1年目标如期完成,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新闻来源:教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