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淼、张影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呼唤。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用各门类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作品名单和第十七届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提名人选”名单中,反映中国变革、中国精神的现实题材力作熠熠生辉,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中国大地,以深邃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自信的态度,书写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累累硕果。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 在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将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深度聚焦现实生活。从脱贫攻坚、农村教育、生态保护的瞩目成就到守土卫国、科研兴国的家国情怀,再到“时代楷模”在平凡中彰显不凡的榜样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多种艺术形式、守正创新的艺术手段,将这些彰显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故事搬上舞台,记录下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0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我们大踏步地走在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发展阶段。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相关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文艺力量。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作品中,黔剧《腊梅迎香》以敢闯敢干的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邓迎香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再现新时代“女愚公”带领村民开山凿路、勤劳致富的奋斗历程;彩调剧《新刘三姐》在传承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用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演绎、新的舞台讲述广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新时代故事;话剧《塞罕长歌》讲述了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话剧《八步沙》则紧紧围绕甘肃“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的治沙经历,凸显“六老汉”艰苦奋斗的拼搏历程,展现了“六老汉”质朴坚韧的愚公风骨与情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作品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对这些“时代楷模”着重笔墨。话剧《深海》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故事原型,讲述了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带领我国核潜艇研发团队呕心沥血打造国之重器,为我国核潜艇研发事业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取材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两代人放牧守边的故事;话剧《桂梅老师》讲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故事,浓缩了她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她“不忘初心”的精神与信仰;京剧《楝树花》将守岛英雄王继才、王仕花的故事以京剧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呈现在舞台上,既在创作思路上遵循京剧艺术本体,又在创作理念上紧贴时代脉搏,塑造了英雄人物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黄河、长江、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众多文艺工作者关注的题材。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作品中,豫剧《大河安澜》聚焦深厚黄河文化,讲述了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守河、治河的动人故事,地域特色浓郁,直面普通百姓,贴近真实生活。 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作品中,有两部作品聚焦于此。其中,芭蕾舞剧《铁人》以有着“铁人”之称的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全国劳动模范王进喜为原型,以匠心独具的形式,演绎石油工人干事创业的壮美篇章,颂扬他们艰苦奋斗、奉献人民的无畏和坚守;原创歌剧 《铁人三重奏》则首次将大庆油田三代“铁人”王进喜、王启民和李新民的故事同立于戏剧舞台,三代“铁人”交替登场、隔空对话,场面动人。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努力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脱离人民、远离生活的舞台艺术作品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缺乏艺术生命力。为了真实再现舞台上的“六老汉”治沙的故事,《八步沙》创演团队奔赴八步沙林场,走近治沙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共同劳作,体味和重温“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的奋斗者壮歌。为了准确掌握历史背景,剧组反复查阅了当地林业志、翻看八步沙“六老汉”先进事迹材料以及相关报道,采访当地农机站、林业站工作者……在交流中挖掘故事,在观察中体味人物,这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行动,为作品创作及后期提炼加工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芭蕾舞剧《铁人》演职人员创作前期到大庆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走访与王进喜共事过的老工人。为了准确把握角色,主演张海东到王进喜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体验生活,不断思考和尝试用精准的舞蹈语汇诠释角色。在舞台上,他以太极站姿,背部发力带动双臂,传神再现了王进喜为尽快压住井喷,带头跳入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情形。 黔剧《腊梅迎香》通过刻画女主角邓迎香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贵州人民倔强、自尊、自强的性格。剧组多次赴剧中故事发生地麻怀村采风,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环境、人物原型的故事经历,采集到鲜活一手素材后,剧组结合专家建议,在剧本、音乐和舞美方面进行多次修改调整。 花鼓戏《山那边人家》根据周立波同名短篇小说集改编。作品生动演绎了作家与人民、作家与生活、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启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只有像周立波那样深入地扎下根去,完全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融入群众的思想感情,才可能真正发现和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走向经典必须写出人的深度 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说:“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文艺作品最终的落脚点是写人、写鲜活的人、写有情感有温度的人。人物形象立住了,作品就立住了。随着时间流逝,观众或许会淡忘小说或戏剧的故事情节,但仍会记得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这些经典形象身上最具标志性的特质,往往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因此,现实题材作品走向经典,必须写出人的深度。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此进行了诸多探索。 近年来,张桂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她带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数十年,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女孩改变命运。话剧《桂梅老师》自2020年12月开始创作。“主创团队经常接触桂梅老师,对她了解得越多,越觉得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每一次排练和演出,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学习。”云南省话剧院院长马捷说,该剧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凸显人物个性,使人物立体化,同时,着重表现桂梅老师的信仰、追求,展示她善良悲悯的性格底色。该剧编剧、导演王宝社介绍,《桂梅老师》通过往事重现、一人扮演数个角色的舞台表演形式,让舞台回归戏剧本体,让观众在欣赏演员“演得好”的审美体验中,体会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同时,传递出时代精神,挖掘信仰的种子,让更多人了解张桂梅。 在豫剧《大河安澜》中,担任主演的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一人分饰两角——父亲大河和儿子大堤。他准确把握了大河、大堤父子两人性格中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并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段来展现。对于大河,着力表现他的憨厚、朴实、善良、隐忍,以及深藏在骨子里的倔强,重视人物内在情感的挖掘和表现。对大堤的塑造,既强调他性格中的倔强,更注重展示他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意气风发,比之大河的质朴,更多一份儒雅。此外,为了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根据大河和大堤这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角色要求,在向前辈甚至学生求教学习的基础上,为剧作专门创造和设计了矮子步、飞掀打老鼠等较高难度的程式化动作,精准刻画人物形象。 守正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文艺的生命。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作为时代发展变迁的缩影和记录,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努力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在地域文化传承的土壤中,创新激发艺术作品的时代光彩。电影《刘三姐》不仅是广西的文化符号,更是全中国劳动人民心中的文化符号。在创作彩调剧《新刘三姐》时,广西戏剧院力求做到彩调的味道不变、山歌唱腔不变。“如《唱山歌》《多谢了》等经典曲子填入了新词,把新时代的新面貌、新发展用山歌来表现。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说唱、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的新元素,特别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表示,《新刘三姐》既保留了彩调本土韵味,又展现了戏剧语言上的“新”;打破戏曲固有的程式化,让演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了导演手法上的“新”;剧中融入了电商、网络等一些时代元素,体现了内容上的“新”;彩调剧山歌体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综合运用,体现了艺术手法的“新”。该剧总导演宫晓东说:“两代刘三姐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的社会矛盾也不同,但她们都是勤劳、智慧的壮族儿女的杰出代表。可以说,两代刘三姐的魂是一样的,也是极富时代特色的。” 多年来,以王进喜为题材的纪录片、歌曲、影视剧作品不断推出。辽宁芭蕾舞团与编剧、编导王勇、陈慧芬等合作伙伴希望通过舞蹈艺术,既展现铁人的精神,也反映他钢骨柔情的一面。芭蕾舞剧《铁人》融合芭蕾舞、中国舞、现代舞的艺术形式,重现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用一次中西艺术的融合碰撞,讲一段时代英雄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铁人》中的诸种舞蹈语汇,严格服从于人物性格,服从于整体意绪,服从于戏剧情境。编导对于某一段落选择哪个舞种,或多个舞种如何打散、重组、融合,其出发点绝非展示演员技术或舞种优势,而是由大大小小的“意” 主宰着流派纵横的“技”,整个舞剧因此不枝不蔓,毫无跳脱松散游离,叙事能随物宛转,传情可与心徘徊。 “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广大文艺工作者如果能在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再经过潜心努力、不断创新,定能产生真正的高峰之作。(刘淼、张影) 来源: 中国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