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下午14点10分,在四川省彭州市行政中心办公区大门两侧,陆续有人停放共享单车,手提公文包走进办公大楼参加会议。盘点公车改革后的变化,市行政中心工作人员小杨长舒一口气,“以前只要有大型的会议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停车场容量有限,要保持办公区门廊的畅通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现在道路畅通多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化公车制度改革,推动公车配备和使用逐步规范,明目张胆超标、超配公车之风偃旗息鼓,开公车办私事不再被当作习以为常的“小事”,公与私的界限在党员干部的心中立了起来,开支成本大幅降低了,肆意浪费的口子堵住了,节俭朴实的作风重新回归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拉近了。 让公车在阳光下“奔跑”,刹住车轮歪风 改革铿锵有力。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2014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确定了公车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多年顽瘴痼疾迎来治理契机。此后,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制定执行公车改革实施方案、细化落实举措,改革全面推开。 变化随处可见。干部开会骑共享单车、坐公交、步行的日渐增多,办任何事都要靠“专车”服务的难觅踪迹,车辆渐渐回归到公务办公等用处上来,公车正本清源,使用率和透明度提高了,公务用车日常管理维护费用下降了,违规配备使用公车的少了……不少干部的感受是,公务用车制度更加严谨规范,车轮上的铺张浪费少了。 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公务用车外,公务用车以标识化亮明“身份”、不再“隐身”,更透明,畅通了群众监督举报的渠道。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机关事务工作会议披露,全国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公车改革,实行车改的29个省区市均出台了车辆标识化方案,车身统一喷涂或张贴标识,省市县三级平均车辆标识化率达到99.4%。在江苏南京街头,公务用车的两侧车门上多了“公务用车”“监督电话12345”标识。家住江苏省政务服务中心附近的李先生说:“这些标识很显眼,离老远便能看见。有了这些标识,我们普通老百姓监督公车私用确实方便了许多。”推进标识化管理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公车置于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公务用车在阳光下运行。 中央公车改革办公室提出,公务用车平台建设是公车改革的重要抓手,事关公车改革的成败。管理平台化,让派车更为便捷。公车改革后,各地纷纷建立公务用车平台,集中管理公务用车。安徽省公务用车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乡公车一网统管,解决了突发状况时的跨区域出行用车保障问题。2016年夏季,安徽省安庆市遭遇特大暴雨,防汛抢险用车频繁且紧急,但当地派车及时、调度合理,没耽误公务出行。安徽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道出其中缘由:平台统筹调度使用,市里能掌握每台公车的运行状况,执行完任务返程的公车可以就地根据指令参与防汛抢险;市里可以调度汛情已缓解、车辆保障充足县区的公车,支援用车紧张的县区,还能够对接省、市社会化用车租赁公司,调车保障公务出行,有效保障了防汛抢险任务。 今年6月27日上午,在陕西省宝鸡市公务用车管理中心调试室,液晶电子大屏上几十个不停闪动的光点勾勒出一道道轨迹。 “公务用车管理信息化平台运用北斗定位技术对每一辆公车的位置、行驶路线、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查询,目前已将市级部门单位和全市4区8县共计2773辆公务用车全部纳入监管。”宝鸡市公务用车管理中心主任鱼虎平介绍说,自2015年以来,宝鸡市通过信息化治理“车轮上的腐败”,实现无缝监管,不断巩固提升“锁”定车改成果。实践证明,平台信息化,管车更精准。平台采取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为涉改单位用车、派车和结算提供精准管理的同时,也为纪检监察机关、公车主管部门以及财政、审计部门履行监督监管职能提供保障,让公车“私奔”无处遁形。江苏省连云港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利用公车管理信息化平台,随机抽取了解全市公车运行轨迹、停放位置,实时查看市公车管理部门派车、车辆定点维修保养等情况,督促公车管理部门正确履行管理职责,对问题早发现早提醒,规范公车使用管理。 流程制度化,用车更规范。许多地方公车改革工作已转入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车改成果的深化阶段。2017年修订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以全面实行公务用车编制和标准管理为核心,强化配备、使用、处置等全流程管理,着力构建公务用车管理新制度,确保管用、实用。福建省出台公务用车专用号牌管理等制度,为党员干部划出了清晰的纪律约束“硬杠杠”。重庆市纪委监委针对违规使用公务用车加油卡问题,向职能部门下发监察建议书,督促完善了“一车一卡”、单车成本核算、定期公示等制度,让公务用车更加规范,减少了公车私用、公车滥用等耍特权现象。 大幅降低了开支成本,不再凭坐骑炫耀身份 2021年1月初,全国机关事务工作视频会议发布的信息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率先收官,压减比例为62%。各地闻令而动,加大公车改革力度,涉改的29个省区市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压减比例为50.4%,公车数量大幅下降。以四川省岳池县为例,公车改革前,全县党政机关车辆317辆,改革后保留165辆,其中一般公务用车保留69辆,执法执勤用车保留96辆,压减比例为48%。 “车轮上的腐败”令群众深恶痛绝。过去一段时间,“O”号车牌作为有的地方政府部门的“专属号码”,在使用过程中享受着一些令人诟病的“特权”。自2013年开始,不少地方政府相继取消“O牌”车,特权车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在数量减下来的同时,还注重算好经济账,做好“节”字文章。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正因如此,《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明确对配备公车标准进行瘦身,在排气量和价格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摒弃了豪华装饰,让“豪华炫耀”的公务车走向简约实用。各地区紧随其后,如浙江省针对机要通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等实行分类管理,制定了不同的配备标准,并且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汽车行业技术发展等因素适时调整。“近几年,一系列举措的施行有效刹住了奢华攀比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说。 “尊敬的用车人,您的用车订单已派车成功。”7月7日,浙江省开化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小方收到公务拼车平台发来的短信。而同一时间,县大数据中心、财政局、政法委的公务用车人员也收到了相同的短信,他们将乘坐同一辆公车去相近的目的地。在浙江开化,一种新的公务出行模式正在当地流行开来——公务拼车。不同系统的公职人员,同一时间段或相近目的地,可搭乘同一辆公车拼车出行,有效整合了公车资源,每年可节省开支近百万元。 近年来,不仅是公务用车购置标准得到严控,运行维护等费用支出也被逐步压缩,进一步堵住了肆意浪费的口子。公车管理平台系统对各种数据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对实际开支情况及时预警,为及时调整车辆运行费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大降低了运营管理成本和财政开支。2017年,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省区市直属机关公车改革节支率分别达到14%、7.9%,实现了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政府消费的目标。江苏省邳州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三纪检监察组副组长王川介绍说,当地共有参改车辆1004台,公车改革后按要求保留443台,通过拍卖等方式处置561台,所得收入700余万元全部上交市财政,同时较改革前节省财政资金600余万元,节支率达8.4%。 节俭朴实作风回归,干部与群众心贴得更近 “公车改革后,公车公用意识显著增强!”在湖南省辰溪县一家机关单位当司机的老李感触颇深,“公私界限在党员干部心中更加分明,公车公用才是常态、办私事开自家车成为共识。”公车改革推行以来,一些干部出门办任何事必须乘公车的观念正在悄然转变,回归了公车“姓公、为公、办公事”的理念共识,革除掉了“官风”“官念”,不再把公车和地位、身份等捆绑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各地秉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车辆配备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如湖北省在公车改革方案中明确地市级执法执勤用车保留60%,县级以下执法执勤用车保留70%,进一步发挥了公车的保障执法作用。考虑到乡镇基层事务繁忙,公务出行用车需求较大,湖北省在车辆编制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压减上级机关配车数量、平衡全省改革节支率的方式,确保全省各乡镇至少配备1台应急公务用车,全力保障乡镇基层公务出行。 实现了“公车保障工作需要、有利于工作开展”的目标。上海市青浦区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每年自10月25日起,该区公务用车智能化服务平台进入全天候24小时待命的攻坚状态,完成各类巡查、演练、会议以及指挥部紧急用车等进博会前各项保障任务。调度中心1名工作人员可完成传统调度模式5倍以上的工作量,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实现2分钟高效派车。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期间,通过智能化服务平台完成车辆调度1303次,发挥了公务车辆的整体优势和聚合效应,实现了对重大活动的应急保障。 公车改革以来,有关公车私用的问题数逐步降低。许多干部的普遍感受是,探亲访友用公车、接送子女用公车、吃喝玩乐用公车的场景,如今已经很难见到,公车私用现象大为减少,“车轮腐败”的油干了、电断了。党的十九大后,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从2017年的9087起,下降到2019年的7666起。2019年12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月报统计指标进行调整,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被归入“其他”,不再单列,从侧面反映出专项治理工作一步步向前迈进,成效显著。 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是许多党员干部自公车改革以来增添的新变化新气象。在山东省临沂市,一位干部一边说话一边展示手机上的计步器。“今天走了接近1万步,从单位步行到市政府开会接近1公里,既减少了尾气排放,又锻炼了身体。”工作数十年的公交司机刘师傅谈到,上下班高峰期,在行政中心和卫生局等公交站点上下车的乘客明显增多了,其中有不少是穿着白衬衫的公职人员。 公车改革给很多干部带来的不仅是习惯的改变,还促进更直接地贴近基层、了解民情。注重调查研究,践行群众路线,一直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正确决策、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没了“专车护送”,许多地方的党员干部在下基层的过程中,不再是“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习惯了自己开车或者坐公共交通出行,既有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基层的真实情况,又增加与群众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随时了解哪里停车难、哪个地铁站拥挤,哪条公交线路繁忙,有助于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汲取群众的智慧,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科学优化配置道路资源,疏解拥堵问题。”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名机关干部说。 干部的行为就是风向标,干部怎么做,老百姓就会跟着做。公车改革更是带动社会形成节俭风尚,带动了市场风气的变化。在上海,吴军威从事着商务租车的运营工作。公车改革后,吴军威本以为大赚一笔的机会来了,却没想到订单量并没有增加。好奇的他试着联系机关里的客户,客户告诉他,公车取消后,大家开会办事都习惯乘坐公共交通,节省了不少开支。近年来,吴军威竭力打造市场化路线,客户更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政府过紧日子带动了市场风气的变化,如今一些企业也在逐渐取消包车,鼓励环保低碳出行。市民租车也以追求实用为主。” 公车改革不只是一项车的改革,更是一场狠刹特权、改进作风的自我革命。我们党用实实在在的脚步拉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用真真切切的态度贴近人民群众的心坎,不断擦亮群众路线底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