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减缓、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理念,增强了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 防范气候风险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的传递。报告显示,在强化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上,中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在全国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10551万亩,同步发展282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气候韧性,坚持农业发展生态优先,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推广合理的间作套作体系,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推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2020年全国农药利用率达到40.6%,绿色防控面积近十亿亩,主要农产物病虫害、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41.5%。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控,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与此同时,强化城市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报告显示,中国扎实推进 28 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在总结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自2021年起,继续在45个城市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和《“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将城市安全韧性纳入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促进低碳韧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全国已建成绿道8万余公里,城市公园22万个,增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和宜居性,有效改善了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 此外,强化人体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报告指出,中国开展健康影响监测响应,持续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天气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风险评估,全国31个省份87个城市设立167个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点,组织开展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影响、气候变化对寄生虫病传播影响等研究,开展区域人群气象敏感性疾病专项调查,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策略和技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