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楼区鸟瞰 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自2010年开始筹划,通过集思广益,项目规划伊始就确定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摒弃以往以标志性建筑为核心的校园设计策略,强调以学生活动作为校园空间的设计出发点。 秉承“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理念,新校区通过一系列公共广场和庭院设计,打造出该校园规划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主轴:主轴横贯整个校园,自东向西依次为校园主入口、校前区、核心岛、青年湖。 校前区鸟瞰 我们参与了校园中轴上三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分别是位于校前区的主楼组团、连接校前区与核心岛的景观桥以及核心岛上的综合实验楼组团。这三个项目功能不同、形态各异,但都遵循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某种程度上呈现相似性。 主校门位于校园东南侧雅观路上,进入校门后便是校前区。校前区是整个新校区规划最后才确定下来的部分。它以校门为起点、主楼为终点,是进入校园后的第一组空间序列。整个校前区形态方正、对称,与校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空间轴线与东西向的校园主轴线偏转了约20°。两条轴线交点处为主楼,通过圆形广场的设置,既巧妙化解了轴线转折的难题、确保了校园空间的连续性,又突出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校园建设理念。 校前区 环形主楼内侧广场区域 因新校区主楼处于两条轴线交汇处,位置过于重要,故其标志性无法回避。设计拒绝高高在上、缺乏亲和力的“标志性”建筑。我们认为,建筑造型应与功能统一,设计应回归理性。主楼采用以圆形广场为核心、外侧围绕环形建筑主体、文科组团和材料学院分置两侧的空间形态,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这种布局形式,是空间实用性与造型标志性的统一。 环形主楼东南方向正对校门开口,将空间引入广场。西侧体量中留出一道缝隙,与校园主轴线方向统一,确保了广场与主轴线空间的连续性。环形主楼内侧设有一圈两层通高的柱廊空间。室内外空间在柱廊中穿插设置,形成了尺度宜人的活动区域,与广场的大尺度、纪念性空间形成了反差。柱廊空间将广场与外侧六层主体建筑隔开,形成过渡空间,使在广场内的师生也能够获得良好尺度的空间。 主楼组团总平面图 远眺主楼组团 环形主楼西侧开口 主楼组团局部 彭一刚院士设计的北洋纪念亭成为广场的点睛之笔。北洋纪念亭采用五边形造型,亭内安放着北洋大学创始人——盛宣怀的坐像。整体造型庄重典雅,富有纪念性。圆形广场也因此被命名为“北洋广场”。 亭子偏向广场北侧,将圆心位置让出。这种不对称的布局方式增强了广场的动感,使空间更加开阔。此外,将亭子从轴线交点移出,也确保了空间的连通性。 北洋纪念亭 主楼组团除了位于中心的环形建筑外,还包括其南侧的文科组团,北侧的材料学院。我们结合功能,将文科组团划分为五组院落,每个院落都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单元。这五个单元组合在一起,空间互相渗透,形成庭院、露台、檐下等空间形态,为学生创造了尺度宜人的活动空间。 材料学院的空间形态分为大尺度实验空间和小尺度教学空间两种。我们将两种尺度的空间进行整合,形成一大一小两个方形院落。两个院落彼此嵌套,再通过一定角度的扭转,形成了丰富的院落空间,同时回应了北侧校园道路的转折。 庭院空间 校前区向西为核心岛,岛上的公共实验和教学楼之间是尺度适宜的林荫大道,树阵之间穿插设置了供师生课间交流的休息区。沿林荫大道向西走到尽端,便是图书馆。图书馆位于主轴线上,呈四面围合状,底层局部架空,中心为一个开放性内庭院。庭院安静、雅致,具有亲切的尺度和浓厚的书院氛围,与建筑的气质十分吻合。学生可以沿主轴线步行进入这个庭院空间。 穿过图书馆的内庭院继续向西,尽端为青年湖畔的滨水广场。这一活动空间紧邻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地。此外,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高度和体量都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空间尺度的人性化,成为富有青春活力的空间节点。 远眺图书馆 综合实验楼组团位于核心岛最东端,是从校前区上岛后入眼的第一组建筑。这个组团包括三个建筑单体:物理实验楼、电子电气实验楼和计算机教学中心。 核心岛的方案在校园设计初期就被确定了下来,并对各个单体建筑的形态进行了明确规定。两栋建筑平面呈两个“L”形的对称形态,位于核心岛东端建筑之间为校园主轴,建筑体量面对主轴和滨湖空间展开,东侧为滨湖空间。 综合实验楼组团总平面图 综合实验楼组团 设计充分利用沿河景观,尽量创造更多的开敞空间,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在建筑东侧的临水立面,我们设计了双层外墙:内侧墙体为玻璃幕墙,保证了建筑立面的开放性;外侧墙体为一道厚重砖墙,墙上开设大小不一的方形景窗。两层墙体之间设有观景平台,平台灵活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丰富的空间关系。这样的设计手法既促成了立面的立体性,为学生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将景观引入建筑,又减少了东向阳光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室内舒适度。 计算机教学中心南侧紧邻水岸,我们将建筑南立面化解,以减小建筑的尺度感,同时结合景观设置观景平台和咖啡厅。这些公共活动空间结合平台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活动场所,又形成了丰富的滨水空间。 滨水建筑形态 滨水建筑形态 开敞空间 综合实验楼局部 景观桥连接了核心岛和校前区,只允许师生步行上桥。我们希望这座桥除了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外,还具备交流功能,因而对桥进行立体化设计。桥身在中间位置一分为三——两侧桥面为交通功能,桥身中部形成下沉空间,通过台阶可以进入下层桥体。下层桥体临近水面,形成一处亲水平台。亲水平台被设计成舢板状,宛如置入水中的一艘小船。学生们可在这里获得独特的空间体验。 景观桥 在整体规划设计中,主轴线两侧建筑形体过长,高度一致,导致轴线空间形态单一,缺少变化。我们在沿轴线一侧的形体中间设置了庭院和露台,弱化主轴空间两侧建筑形体的过长感,形成一组组小尺度的建筑体量。同时,我们将建筑庭院与主轴线上的休息区结合设计,辅以尺度适宜的林荫大道,形成丰富的学生活动空间,突出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这一条由学生公共活动空间构成的校园主轴线,替代了以往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整个校区的核心。除了主轴线上的空间外,新校区的其他区域亦随处可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校园规划策略。这成为天津大学新校区的特色。 从综合实验楼轴线回看主楼 设计图纸 主楼组团一层平面图 主楼组团二层平面图 综合实验楼组团一层平面图 综合实验楼组团剖面图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天津大学新校区主楼组团及综合实验楼组团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项目地点:天津市津南区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主创建筑师:崔愷、任祖华 设计团队:叶水清、梁丰、彭彦、曹洋、冯君 业主:天津大学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2年8月—2013年11月 建成时间:2015年9月 用地面积:152147.8平方米 建筑面积:85928平方米 摄影师:张广源、李季、傅晓铭、冯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