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3914.3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78人;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076起、死亡8870人,呈现“三个下降”的特点。在过去的防灾减灾中,基层的灾害信息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监测减灾能力?又如何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造成3914.3万人次受灾 7月21日,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及安全生产情况。其中,上半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3914.3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78人。今年全国从3月17日开始就进入汛期,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偏早15天。而除了入汛早,今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也较常年偏多。 上半年自然灾害中“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起到哪些作用?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 陈胜:从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来看,多灾种的集聚和灾害量比较突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也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从2019年开始,中央就部署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这个工程在推进单灾种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了综合能力的建设。目前我国综合预警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精准度也在不断提高,比如地震预警网在重点地区已经推广覆盖。短历时的暴雨、洪水预警已经达到70%以上,主要江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准度超过90%,灾害风险监测区域也在不断扩大,综合风险研判更加准确、更加科学,灾害预警信息的集约性、时效性也在不断提高。 应急管理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 陈胜: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今后这一时期,灾害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复杂。突出源头管控,主要就是要减少灾害损失,减轻灾害风险。源头管控,首先要知道风险隐患在哪,应急管理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目标就是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清重点地区抗灾能力,了解掌握全国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应对水平,所以普查很重要。普查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开展重点隐患调查和评估,建立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和重大灾害隐患数据库,对排查出来的重大风险隐患逐一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明确每一个重大隐患的整治措施。对暂时难以整治的要加强监测监控,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征兆,就立即组织转移避险,真正实现源头治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超常规灾害防范应对如何补足短板?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 陈胜:我们在对常规灾害的防范应对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超常规灾害的防范应对方面还是面临了不少挑战。特别是断路、断电、断网这些极端情况,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力量怎么投送,应急通信怎么建立,险情怎么处置,怎么更好更快救灾救助。在这些能力建设上,这些年下了不少功夫,也是下一个阶段建设的重点。同时我们也加强这种极端情况下统一调度指挥,多方协同,包括前后方怎么联动,物资装备怎么在重点地区进行预制,像这些机制也不断在健全。 灾害预警:最后一百米 当灾害来临,最后一百米的预警,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7月14日凌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茶坝乡青新村水口组,因强降雨发生泥石流。在灾害发生前,当地因及时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从而避免了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构建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体系,总量达100余万人,多为基层干部兼职,覆盖全国所有城乡社区。 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王宏伟: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应急管理体系整个能力的基础,我们虽然有了百万余人覆盖五级的灾害信息员体系,但是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去加强。第一个要加强对灾害信息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以便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精准进行研判报送,发送出相关的灾害信息。第二个许多地方的灾害信息员是由村社两委的工作人员兼任的,由于受换届周期的影响,这支队伍还不是特别的稳定。第三个我们国家在2007年已经把灾害信息员纳入到职业目录当中,未来应该进一步强化对灾害信息员工作的考评,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特别是基于绩效评估之上的奖励制度。 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乡镇还没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王宏伟:基层防灾减灾的软硬件非常缺乏,包括人、财、物,包括训练场所、办公地点,包括基层应急管理者的意识和技能,以及公众的公共安全教育水平,都比较匮乏。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要有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首先是应急管理机构,2018年启动的应急管理改革,实际上还没有涉及街乡层面,也就是说应急管理体系在街乡这个层面是断档的。据我们调查,全国三分之一的乡镇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许多地方的应急并入到综治、维稳等部门,所以我们特别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应急管理机构。还有一个就是基层缺防灾人员队伍,特别是专业化的队伍,这两点非常重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