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学习笔记(新党章学习笔记)

时间:2022-12-02 23:38来源:考试资源网 考试资料网
解读青年毛泽东笔记下决心扔掉一件物品好比割掉一块肉一样心痛那时,杨昌济就常讲,如今,很多学生入学之后,都急迫地想学习知识和技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杨昌济认为,对年轻人来说,首先要培养的应是哲学的思维

解读青年毛泽东笔记

下决心扔掉一件物品好比割掉一块肉一样心痛

那时,杨昌济就常讲,如今,很多学生入学之后,都急迫地想学习知识和技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杨昌济认为,对年轻人来说,首先要培养的应是哲学的思维和视角,说得通俗点,就是要学会一种看待世界、洞察世界的能力和方法。所以,他一再教导学生:“没有哲学思想的人是庸俗的。”他还说:“欲解宇宙之现象,不可不用科学的研究,欲认识宇宙之本体,则不能不依赖哲学的思考。”

杨昌济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他,并使他化蛹为蝶,人生涅槃,有了一个全新的自我。通过跟杨昌济学哲学,毛泽东的最大收获,就是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判断事物,不再拘于细枝末节,而是能从大局观、全局观去考虑。

他说:“登上高山之巅,方可一览众山小,只有殚精研思,穷高极远,才能拿得定,看得透。”

萧三也证实,“那时,他就爱对大家讲,要多从大处着眼,多往远处着想”,不能舍本逐末,只看眉睫,不见泰山,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这种抓大放小的眼光,让毛泽东入学没多久,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见识。比如议论时局,其他人都爱就事论事,为些小点喋喋不休。毛泽东则不然,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一种全局的思维,对现实问题进行点评和分析。所以,每次听了他的话,大家都会感到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另外,观察问题上,毛泽东也喜欢追根溯源,非要弄出个理来。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他就恳言:“但凡天下之物,只有知其理,才可益穷之。圣人之所以通达天地,知晓未来,皆因抓住了事物的本源。故吾决心,今后,要将全副工夫,都向大本大原处探讨,至于那些枝叶扶疏,不再妄论短长,占去日力。”

尽管,毛泽东的临危不惧,乐观向上,获得了一致好评,但他仍觉得,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常言,生活的强者,不仅要敢于直面矛盾,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处理矛盾,解决矛盾。

在毛泽东看来,矛盾就像弹簧,你软它就强,所以,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要敢拼敢斗,敢于硬碰硬。为此,在日记中,他就这样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水力益增而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风力益增而怒号。盖人类势力之增,也与自然抵抗之势,其效果相同。固人类有大势力者,必为大抵抗之人。”从毛泽东的这段话,也可看出,他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只有抵抗,才能不断进步,只有斗争,才能成为时代的强者。

说到斗争,毛泽东还曾这样慨言:“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如弈者,苟知每局必胜,则无乐乎对局。猎者,苟知每射必获,则无乐乎从禽。固此,无抵抗之成功,实乃兴趣索然矣。”

由此可见,斗争在毛泽东的眼里,已不再仅仅是种手段,是种方法,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乐趣,一种理念。正因如此,在日记中,他才会写下这样的旷世名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回顾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真可谓是矛盾相生,斗争相伴,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危局,多么的不公,他从未退缩,从不妥协,他总是据理力争,与之斗法,最终战胜对手,打破僵局,使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应当承认,戎马倥偬的年代,毛泽东的这种斗争策略,让他棋无对手,百战百胜,最终成为引领时代的大英雄。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形势,他也凭借娴熟的斗争技巧,巧妙化解了不少国际矛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对于曾国藩,毛泽东最为欣赏的,还是他的自省精神。曾国藩就曾言,“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之默,都要笔之于书,以便自己每天都能做到,触目而克治。”在其家书中,曾国藩也对自己的诸多缺点,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他说:“风雨飘摇之势,多有意外之变,面对如此难局,欲想担起重任,就要有超世之识,盖世之气,决不能因为一点打击,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对未来失去信心。”他还鼓励大家,“人一旦有了舍我其谁之志,即使暂挫一时,仍能积诚立德,力挽颓风,造端宏大。正如古人所云,豪杰能转移世风,而不为世风所转移。”

老师的这种主张,毛泽东听了之后,深有共鸣。他也感言:“吾尝观,古来勇将,战阵之上,其力至猛,有万夫莫当之概。这一切,皆因他们能无所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才做到了至刚至强也。”

说:“不幸之境遇,若失败,若坎坷,于我而言,只能让吾之意志,更加强固,忍耐之力,足以养成。”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对意志的崇尚,他对心力的迷恋,可以说,贯穿了他的人生始终。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有了钢铁般的意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从而实现自我的飞跃;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心力变得强大,就能释放出无限的潜能,创造出人间奇迹,让世界也为之震撼。

理想的追求,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只有勇于创始,忍以要终,惟有坚忍,方能制胜。”

“要为天地而立志,要为生民而立道,要为万世而开太平。”

别的不说,就以毛泽东“路灯苦读”为例,严夏酷暑,蚊虫飞扰,读了几分钟,就被叮得刺痒难耐,痛苦不堪,一个人如没超强之毅力,又怎能读得下去。

谈到恒久,毛泽东曾恳言:“百丈之台,始于一石,由而二石,再是三石四石,以至万石焉。学问之事,也是一样,有获无获,全在恒字,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铢积寸累,积久成学,工夫到了自然贯通。”

除了勤读不辍,毛泽东每次读书时,也总是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他说:“阅读上,唯有心无他事,一心在书,不知他人,只知自我,这样的读书,才能读有所得。” 时光如金,甚可爱惜。故每读一书,都应言必载物,读有所得,不然,又与庸众有何之异?”他还说:“为学之难,悟最不易,只有用神用心,方得其窍,奇理自辟。”

当今之世,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章程典故,可选之材,比比皆是,但读了之后,只是将之束之高阁,空谈一阵,又有何意?只有将其剪裁运用,起伏开合,才能尽得知识之妙。”

他常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搜罗万有,以博其心胸。”为此,他曾开列了一份读书计划表,其中,“经书十三种,史书十六种,先秦诸子之说二十二种,古代诗词选集二十六种。”他对萧瑜说:“以现代眼光观之,有志学问者,这些书都应必读而不可缺,并下决心打算用十年的时间,将这个计划完成。”

学之道上,他一直主张,“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础”,“应先博而后精,先中而后西,先普通后专门。”他认为,只有将各种知识,“罗之于胸,用宏取精,博专并举。”这样,所获的学问,才能“功底深厚,根深叶茂。”

开始,对野外住宿,两人并没觉得有什么难的,毛泽东甚至开玩笑说:‘今晚,我们以沙滩做床,蓝天为帐,那棵老树就是我俩的衣柜,现在我就把包袱,挂到衣柜上。’

萧瑜也凑趣说:‘你瞧,还有月亮这只灯笼为我们做伴呢,岂不美哉!'”

他说:“服从神,不如服从己”,故吾一生之活动,只服从宇宙之真理。

毛泽东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着巨大的启迪。的确,我们这个民族,深受思想束缚,从众心理严重,做什么都考虑别人怎么看,说什么总顾及旁人怎么想,绝大多数人皆被规矩所左右,很少有人会想,我的个性怎样伸张,我的原本该怎样。

体者,是承载知识之车,是寄寓道德之舍,无体,则无德智也。所以,先强体,后道德,再学问,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教者特设繁重之课,困乏学生,蹂躏其身,而且,对智力高者还加重负担,并厚赏诱之,这种做法只会将其摧折,残害一生也。

而在民间,“忧虑过多,体质羸弱”,也成了读书人的标签;“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则沦为了莽汉的头衔。最有趣的就是,文人自己写起同道中人,也是玉面临风,文质彬彬,常以“白面书生”而誉之。而其笔下的莽夫之流,则魁梧壮硕,虎背熊腰,浑身一股蛮劲。

运动宜蛮拙,蛮则气力雄,筋骨强。当年项王被围垓下,只率百骑,十荡十决,叱咤风云,勇贯敌阵,力拔山兮,全在蛮勇,绝无纤巧之事。

至于耐寒,他则更为生猛,凛冽的严冬,北风呼啸,别人穿着棉衣,都冻得瑟瑟发抖,他却光着膀子,将一桶桶刺骨的井水泼向全身。

他认为,搞体育锻炼,就该有股不怕羞的劲头,如果总是怕这怕那,畏惧人言,那什么事,也做不成。

做体操,关键要练“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可那些教课老师,却对这些重点,视而不见,反而对胳膊伸得直不直,腿抬得高不高,步伐整不整齐,吹毛求疵。

对待锻炼,毛泽东还非常强调,贵在自觉。他说:“如果每个人运动时,皆不知对己有如何益处,而是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这样的锻炼,只能让人精神苦痛,对体育产生厌倦。”所以,在练体上,他一直都主张:“欲图体育之效,就必须让人,深谙体育之价值,深感体育之必要,必须动其主观,促其自觉才行。

当世百科之学,无论在校学习,还是自修,只有体之强者,方能胜任。如果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

他还指出,一个人身体好坏,并非源自天命,全在后天努力,所以,“弱者不必自悲,只要勤于运动,体质就会改变,筋骨由弱转强,而强者也不必自喜,滥用其强,经常嗜欲,身体也会变弱。”他还以中国的孔子、美国的罗斯福、日本的嘉纳为例,说他们都是以至弱之身,通过锻炼变成了至强之人。最后,他还呼吁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他说:“勤体育,不仅能强筋骨,调感情,增意志,勤体育,还能让人,身心完备,人生快乐。”

其实,不仅在青年时,毛泽东就酷爱游泳,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他仍对“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兴致勃勃。比如,1966年,他已高龄73,非要坚持横渡长江,当时,大家都紧张得不行,生怕有啥闪失,可在风浪中,他老人家时而挥臂侧游,时而仰卧水面,整整历时1小时零5分,游程近30华里。正如其诗所言,“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追忆起在一师,锻炼的岁月,毛泽东也慨言:“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过旷野,越过山林,渡过江河,遇见下雨,就脱掉上衣,让雨淋个痛快,烈日当空,就赤着臂膀,尽情暴晒,站在寒风中,我们也高声叫嚷,在下霜的日子,我们还露天睡觉,甚至到了寒冬腊月,我们还在冰冷的河水里游泳。而这一切,都是在‘体育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增强了我的体魄,以至到后来,在湘赣的多次行军中,在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我还受益于这样的体格。”

毛泽东还特意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让会友之间交换阅读,这样,大家用很少的钱,就能多读不少书。为此,同学们都很感激他。”

交友不博,则见识不广,少年时学问寡成,而壮年则事功难立,故求友之心甚热。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改过之精神。

然而在北大,情况却很不一样。在这个讲学历、看文凭的氛围中,他发现,即使自己再努力,再奋发图强,也很难博得那些教授的认可;即使自己再热心,再有冲劲,那些骄傲的学子们,也不会把他这个小职员放在眼里。

大家知道,毛泽东这个人,意志很坚强,他并不怕打击,也敢直面挫折,然而,在约定俗成的偏见中,当他觉得,即使自己再积极,再抗争,也无法改变这种格局时,他一定会想,与其再这样消磨下去,还不如换个环境为好。

说起毛泽东当年的不易,周世钊也不禁感叹“润之创办《湘江评论》,真可谓艰苦之极,没办公地点,他就在宿舍创作。没钱约不到作者,他就自己动手写。短短一个月,他用各种笔名,写了四十多篇文章。文章写好了,他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自己拿到纸厂印刷。这一条龙的工作,他全都一人包揽了。

他的文集里,有太多的思想和观点,太多的名言和警句,让你为之倾倒,有关他青年时期的回忆,又有太多的故事和细节,让你震撼和感动。有时,我们三个人读着读着,都不禁大发感慨,恨不得能将他的这些事迹,赶紧分享给大家。

毛泽东总是这样,在一定时间,集中精力抓住一个主要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兼及其他。既不是单打一,又不是无重点地平均使用力量。一个主要问题解决了,再集中精力解决另一个主要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由此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发展。

长期曲折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形成了一个信念:在一定条件下,坏事能够变成好事。大敌压境,国难当头,往往能够成为唤醒民众、组织民众、推动各项革命事业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只有当你使用知识时,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只有在你付诸行动时,知识才是力量。


    “党章学习笔记(新党章学习笔记)”由考试资料网(www.kszl.net)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具体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