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形考1答案(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形考任务答案)求 2015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形考任务1-5答案(包考100分) 网盘资源链接: 提取码:6o8g ? 2015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形考任务1-5答案(包考100分)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 2017年电大考试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像这种想要题目答案的,可以到电大题酷小程序上搜寻作业题的答案,里面的试题相对比较齐全,搜索到相对应的答案的几率比较大,你可以去试试。 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学习记录怎么写1、首先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学习记录写“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2、然后写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主要表现一是决策机制不同,二是协调机制不同,三是激励机制不同。 3、最后写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答案任务1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D )。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D )。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D )。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C)。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C )。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D )。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D )。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D )。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C)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A )。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 价值是(C )。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 交换价值的基础 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14. 劳动二重性是指(D )。 A. 死劳动和活劳动 B.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 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15.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D)。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无关 D. 以上各项都有可能 16. 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 D)。 A. 私有制 B. 社会分工 C. 分工和交换 D. a和b 17.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A )。 A. 特殊商品 B. 一般商品 C. 贵金属 D. 钞票 18. 货币的职能不包括(B )。 A. 价值尺度 B. 价值符号 C. 交换媒介 D. 支付手段 19.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C )。 A. 货币从造币局到银行的速度 B. 货币回笼速度 C. 同一货币用于买卖的次数 D. 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20.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 D)。 A. 调节生产 B. 调节流通 C. 调节分配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 1. 原始积累是指( BC ) A. 原始社会的积累 B. 资本的最初来源 C. 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 D.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C ) A. 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B. G’G C. 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D. 劳动与资本的不等价交换 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BC ) A.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 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D. 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4. 资本主义生产是( ABC ) A. 剩余价值的生产 B. 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C. 延长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D.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5. 剩余价值来源于( AC ) A. 工人的剩余劳动 B. 资本的生产力 C. 工人的无酬劳动 D. 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B ) A. 错误 B. 正确 2. 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关系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 A) A. 错误 B. 正确 3.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 ) A. 错误 B. 正确 4. 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既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 A) A. 错误 B. 正确 5. 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A ) A. 错误 B. 正确 6. 价值规律是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特殊形式( B) A. 错误 B. 正确 7. 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B ) A. 错误 B. 正确 8. 商品生产者首先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然后再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A ) A. 错误 B. 正确 9. 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A ) A. 错误 B. 正确 10. 交换价值不过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比例( B) A. 错误 B. 正确 11. 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前提( B) A. 错误 B. 正确 12. 劳动力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B ) A. 错误 B. 正确 13.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 B) A. 错误 B. 正确 14.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A ) A. 错误 B. 正确 1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统一( A) A. 错误 B. 正确 16.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 ) A. 错误 B. 正确 17.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是由马克思首先划分的(B ) A. 错误 B. 正确 18. 绝对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绝对占有的价值( A) A. 错误 B. 正确 19. 相对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A ) A. 错误 B. 正确 20. 劳动者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A ) A. 错误 B. 正确 请求一份政治经济学的形考答案,谢谢《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1答案参考 学习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题题示: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简略) (可以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 联系实际的例子:找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 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 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二、单向选择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 C )。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网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 C )。 A、征税 B、财政补贴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 D )。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B )。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服务业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 A ) A、免费搭车的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 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 B )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 B、债务人 C、所有者 D、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 A )。 A、英国 B、美国 C、瑞典 D、德国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 D )。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 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 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 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 B )。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0、我国于( B )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A、1996 B、1996 C、1997 D、1998 三、多项选择 1、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 B、利益兼顾的原则 C、合理负担的原则 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公债偿还的方法有( ABCD ) A、买进偿还法 B、直接偿还法 C、一次偿还法 D、抽签偿还法 3、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 CD )。 A、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4、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 AC )指标。 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 B、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 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 D、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5、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 AC )。 A、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177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答:要点提示P241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29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形考任务1-5及答案(新版)考试的时候通常需要利用一些考试辅助工具:电大题酷小程序,百度文库、上学吧之类的,这些问题和答案我就是在电大题酷这个小程序找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2.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 )。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3.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 A )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 B、不包括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 D、以上都对 4.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D )。 A、常住单位 B、非常住单位 C、基层单位 D、机构单位 5.常住单位是指(C )。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6.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B )。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住户和法人单位 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7.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D )。 A. 领土、领海、领空 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 C. 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B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 9.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市场特征可分为( B )。 A.住户和法人单位 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10.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B )。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11.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C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根据咨询的内容来确定产业 12.保险公司属于(B )。 A、非金融企业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 13.在收入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总量特征的指标是(B )。 A.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原始收入 D.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 14.市场价格中的要素价格是根据(A )确定的价格形式。 A.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 B.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价格 C.要素价格和生产税净额 D.生产者价格和、商业流通费和运输费用 15.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它运用的基本原理是(D )。 A.统计核算原则 B.会计核算原则 C.统计帐户的基本原理 D.会计帐户的基本原理 1.生产核算的核心是(C) A.财政收入 B.居民生活水平 C.国内生产总值 D国民总收入 2、生产成果总价值是指(A ) A.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劳动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资本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 B.固定资本消耗的价值、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C.国内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总价值 3、某企业下列产出中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