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武夫 冬至前的北京,气温有所回升,雾霾也已经散去,露出了城市的本来面目。 位于北京五环外的一所军校里,国防生李栋拿出手机,透过宿舍的窗户拍下了一片云,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 天晴了。 今年六月,他作为首批享受分流政策的国防生,依然填写了军队岗位,目前正在进行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 这所军校汇集了某军种十余所高校的2018届毕业国防生,与以往的规模相比,不管是他们还是这座军营,都显得有些冷清。 与许多人选择不同的是,在国防生分流政策出台后,他们坚持要去部队,决不分流地方。 你接下来要看到的,是这群年轻人的故事。 摄影:袁大炮 01. 今年6月,国防生分流政策赶在2018届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出台了。 根据政策,国防生可选择继续前往部队服役,或转改文职,或直接分流到地方工作,不必赔偿违约金。 要在极短时间内作出最终的选择,对于李栋来说,充满着纠结和撕扯。 师兄告诉他:国防生停招,这个政策都终结了,你还来干什么?肯定分流到地方呀。 父母告诉他:你现在分流,秋招、出国什么都来不及准备,出来干什么?而且部队挺好的。 他问了很多同学,有人决定走,有人决定留,他好像想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想。 最后,他还是留下了。 他说:“都是听你们说部队怎样怎样,究竟是如何,我想去看看。” 摄影:彭勇 02. 在军校里,李栋认识了天南海北的很多战友。 他们私下里也会常常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去部队。 有人是一直坚定就想去部队,不管有没有分流政策,他们都会去当兵; 有人是因为家人坚决反对分流地方,听从父母安排到了部队; 还有人没想好在地方干什么,觉得在地方工作也不一定就有在部队好,权衡之后选择了部队…… 当然,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混杂着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生活。 但五花八门的答案中也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不管军旅好与坏,总是道听途说,到底怎么样,他们想亲自去看看。” 聊城大学国防生在进行射击项目训练。(摄影:宋佳鸣) 03. 从地方大学生到一名军人,对于李栋们来说,最难跨越的并不是艰苦的训练、严格的管理,而是作为少数派的孤独。 所谓军旅,远不是“我想去看看”那么简单。 选择成为国防生时,他们成了同学中的少数派;选择留在部队后,他们又成了国防生里的少数派…… 当一个人走在与大多数人不相同的道路上时,任谁都会忍不住思考,自己的选择,到底有没有错。 尤其是,当他们所在的学员队,有人要求退学离开的时候。 李栋说:“最难的不是训练苦,而是不被理解,感觉孤单。” 有一天,李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都活成了非主流。” 天津科技大学90名国防生福赴塘沽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摄影:贾成龙) 04. 如果说2018届国防生的选择有许多仓促,那政策留给2019届国防生思考的空间,就大了许许多多。 当分流政策出台后,张彬在大三暑假,跟父母激烈争执了整整两个月,回学校后,他开始每天晚上自己加练体能。 “其实,最终做决定的还是我,也不全是父母的因素,我想了很久很久,最后还是觉得自己的性格,可能更适合部队一些。” “而且,说实话这两年毕业分配,挺好的。” 是的,随着部分国防生选择分流,这两年,国防生毕业分配也相对以往好了很多。 让想走的走,让想留的去到合适的岗位,这是支撑许多国防生留下来的动力之一。 摄影:彭勇 05. 前不久,浙江大学2019届国防生分流仪式召开,约三分之二国防生选择了分流地方。 而剩下的三分之一,依然选择继续前进。 有一天,一所学校的选培办干事告诉我,今年他们学校的国防生,除了10余人选择分流,剩下的全都选择去部队了,这个结果,连他们都觉得意外。 那天我们喝了一点酒,他红着脸对我说:“看到结果,感觉自己这些年的青春没有白费,也算为部队培养输送了一批人才了。” 他说选培办要没了,他也准备转业了。这样,挺好的。 浙江大学国防生参赛队在对抗赛中协同翻越3米高墙障碍。(摄影:彭希) 06. 昨天晚上,李栋给我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 他说,他知道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选择,他知道也许自己的选择很幼稚。但他和许多战友都对未来有信心。 他说军改了,军人的地位、荣誉感、待遇、保障、发展都会越来越好。他说他相信这一点,他相信军改会让部队、让军人更好。 他反复强调他不是唱高调,他说他是真心相信的。 有一瞬间,我突然有点羡慕他。 这群年轻人,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在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其实选择无关对错,重点在于,你去怎么努力地活。 摄影:彭勇 07. 以前,有许多人说国防生都不安心服役。 可这群年轻人可以选择分流地方,但却坚持前往部队服役,他们不该被打上某种标签。 希望他们在部队里好好努力,不要辜负自己的选择。 也希望我们的部队越改越好,不要辜负年轻人的梦。 这是与一个国防生的对话,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