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省立医院病房内,一场紧张的生命接力正在进行。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的“90后”国防生黄海松静静躺在病床上,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几个小时后,他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被飞机送至千里之外的另一所医院。一名同样“90后”的白血病患者正等待接受移植手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骨髓移植,是通过静脉输注造血干、祖细胞,重建患者正常造血与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 2012年11月,还是大三学生的黄海松在校参加献血时,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是学医的,又是国防生,救死扶伤是我的梦想,也是职责。 ”7月8日,在省立医院病房内为捐献做前期准备的黄海松告诉记者。在他的病床边,摆着一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书的扉页上,他工工整整地写着“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拖不住的危机感”。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一点也不奇怪。 ”辅导员罗柯这几天一直在医院陪伴黄海松,她告诉记者,平日里黄海松很重同学感情,对集体事务十分热心。刚入校时,新生自我介绍谈及个人理想,多是学好专业知识、进大医院工作,黄海松却说“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治病救人”。今年1月,黄海松接到淮南市中心血站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患者骨髓配型初步吻合。非血缘关系的骨髓配型成功率极低,意识到自己有一个挽救他人生命的难得机会,黄海松非常兴奋,立刻就同意捐献。随后他打电话回家,父母对他的选择表示支持。 春节期间,黄海松回到福建漳州老家,不料父母在亲友劝说下,担心捐献对人体有害,转而反对儿子的决定,黄海松以专业知识开导父母。开学后,黄海松来到解放军105医院实习,又向医生详细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方面的情况,确信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后,黄海松在电话中耐心劝说父母,终于得到家人同意。 5月底,黄海松接到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体检通知,约定7月9日进行捐献。造血干细胞平时大多在骨髓中,采集前,需先注射动员剂,“号召”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释放到血液中。 7月4日,黄海松如约来到省立医院,签订了捐献同意书,并接受为期四天的动员剂注射。 9日上午,干细胞采集成功,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负责人向黄海松颁发了捐献证书和补助金。黄海松决定把全部补助金捐献给那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不知名患者。黄海松说:“这是一名军人应当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