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防城港市坚持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扎实推进健康防城港建设为主线,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疾病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扎实做好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防城港市于1月24日首次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截至2月19日累计报告19例确诊病例,截至3月16日全部治愈,实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双清零”。患者收治率、治愈率均为100%,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3月16日起至今保持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无库存疑似病例、无境外输入病例“四无”良好局面。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统筹引领 防城港市切实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效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发展合力。近三年来,防城港市重点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应急、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控和职业病防治等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防城港市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家,其中市级1家,县级4家。今年初,为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投入300万元升级扩容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县级疾控、医院实验室等项目完成并投入使用。采用“2 3 N”(2个专题培训、3个实操训练和N个公共卫生定制化能力培训)培训模式,在全市开展实验室核酸检测和生物安全专题“疾控大培训”160人次,快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水平,目前全市最大日检测能力2584人份,截至7月25日累计完成核酸检测5.4万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疾控服务水平 防城港市不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各级疾控中心紧紧围绕“履职、创新、亮点、一流”的工作思路,以打造“智慧疾控”为目标,抓党建、强信念、干事业、促发展,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并将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提升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以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中国)建设为依托,防城港市不断加快开展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公共卫生等领域重点学科和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选拔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赴自治区学习进修,引进公共卫生、检验、流行病等专业技术人才。 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的疫情信息网络 防城港市市、县(市、区)疾控中心机构健全,均能按要求配置业务科室。其中,全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领导分管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工作;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按要求设置公共卫生服务科、防保科,每个村卫生室基本能按要求配备1名以上的村医,负责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监测和预防工作。 2004年以来,全市所有乡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均建立并健全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全市拥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机构56个单位;属于传染病诊疗机构48个单位(除海关)。据统计,近年来所有报告单位系统运行正常,2016年到2020年7月22日正常运行率达到100%;报告质量逐步提高,系统报告质量综合评价从2016年的89.39%提高到2020年6月的99.71%。 夯实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 投资2亿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投资960万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应急负压病房、投资3669.57万元的市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均已投入使用。 此外,投资13亿元的新建市人民医院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投资1.8亿元的东兴市边境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于4月28日开工建设。 充分发挥“互联网 预防接种”作用,推动预防接种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逐步完善,目前,防城港市已有6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并在全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推广使用“小豆苗”手机APP开展预约接种服务。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和财政补助政策,每年接种一类疫苗约38.8万人次,二类疫苗接种约11.6万人次。2019年以来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6.1%以上。 加强突发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全市疾控中心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实行领导、业务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建立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市疾控中心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承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的卫生应急队伍,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为提高卫生人员的应急知识水平,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传染病管理、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的重要培训内容,通过以会代训、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形式,对全市卫生人员开展应急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应急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应对处置能力。(记者 苏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