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泥汤湖与晾书台”的传说。 “泥汤湖”又叫“泥沱湖”,还叫“乌鸦湖”,在湖西崖村东。相传,很久以前,一只巨大的金盆从天而降,在临沂城南的旷野上砸出一个大坑,淤泥流出,雨水积存,逐渐形成了一个方圆十里的大湖泊。 该湖原为临沂周围最大的天然湖。西至湖西崖,南到湖南崖,北接大、小白衣庄,东临响马岭。夏秋汛期,方圆数十里碧波荡漾,一望无际,清风徐徐,波光粼粼,锦鳞游泳,鸥鹭翔集,水天一色,渔歌互答。最美那三五之夜,明月初升,天上之月和水中之月相映成趣,远看恰似一湖共生。这便是史书上所称“琅琊八大景”之一的“泥沱月色”,又称“湖生双月”。 《临沂志》收藏了明朝河南新安人舒祥的《琅琊八景诗》,其中一首《泥沱月色》就是描绘泥沱湖月夜之美的。原诗为:“夜半银蟾印碧流,澄澄波底一轮秋。分明水府开金镜,仿佛天河浸斗牛。宿雁不惊矶上客,潜鱼还避渚边鸥。渔郎隔岸相呼语,尽是芦花暗钓舟。” 该湖湖面宽阔,水产丰富。湖中所产鲤鱼肉嫩、刺软、味鲜,名扬沂州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畔人家忙时耕作,闲时捕捞,遇上灾荒年景,人们到湖中采收莲蓬、荸荠,充饥度日。然好景不长,《续修临沂县志·实业》载:“民国三年,八块石村民王中庸等提议开沟,地方人多难之者,事遂未果。延至六年,其议始行,按地出夫,开沟凿石,由湖底向西北入鱼梁沟,流入旧涑……”自此,百余顷洼地的水患基本解除,湖面大为缩小,泥汤湖变成了季节湖。水产减少了,“泥沱月色”也逐渐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带领群众,在泥沱湖的原址上开凿出了东西两个酷似月牙的人工湖,重新更名为“双月湖”。现在的双月湖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赏心悦目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罗庄区委大楼北的护台植物园原来叫“湖台”。湖台,就是当时泥汤湖中高出湖面的台子,海拨80多米,方圆500多米的湖台,俨然一座小山在湖心突兀耸立,这里土分五色,且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有规则的排布,与湖底的黑土不同,据说是从泥汤湖西北的崔庄村人工运入。 传说,这里曾经是春秋时期扈国的旧城,最早称为“扈台”。后来高柴女含冤坐牢,最终屈死埋骨与此。神人念其可怜,特加保护,后来发生了强烈地震,全城沉没,唯留湖台,传为神人庇护,因此,湖台又被称为“护台”。 湖台一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附近湖西崖、湖南崖、八块石、南营子等几个村子的良田多集与此。湖台的土质特殊,加入湖水、白灰拌匀,即成为黏性极强的“三合土”,凝固后坚硬如铁,用来打墙、砌砖,顶得上混凝土。何况成本如此的低廉,因此附近村民垒墙盖屋都来取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百姓取土时挖出了罕见的贝壳,种类繁多,整齐的堆放,用手轻轻一捻,遂成碎末。后来又挖出了小陶杯,小陶罐,陶杯薄如蝉翼,酷似黑色玻璃,对着太阳竟能透出亮光。此事惊动了临沂县文物局,经鉴定蛋壳黑陶为东夷文化时期的文物,此陶杯乃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后来,国家把护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准再取土破坏了。罗庄建区后,把此地划归罗庄管辖,建成护台植物园,彻底保护起来了。 西晋时期,这里是琅琊王氏封地。书圣王羲之的先人曾在这里筑起亭台水榭,作为避暑之地。传说王羲之幼时曾来此研习书法,晾书于台上,因此,湖台又有“晾书台”的美誉。湖西崖曾有一户王姓人家,他们是琅琊王氏后人,专门照看“晾书台”的,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户王姓人家的后人又迁回他们的原籍—临沂城北白沙埠了。 (高鹏程 2019.10.30修改 原载《临沂高新区文史资料》) 文字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今日“教育会客厅” 郑州 『简介』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