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瓦纳语(茨瓦纳语言)

时间:2022-11-24 12:50来源:考试资源网 考试资料网
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以英语为母语的约有5亿多人,以汉语为母语的约有15亿。尽管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远超英语,但英语却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文字,是被公认的

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以英语为母语的约有5亿多人,以汉语为母语的约有15亿。尽管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远超英语,但英语却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文字,是被公认的世界性语言。

汉字演变

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知识可以被记录、被传播,知识得到传承,从而诞生了文明。上古无文字,以结绳记事。大事大结,小事小结,相连之事打连环结。由于记录史实的结绳形状各异,天长日久难以辨认。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后人无法直接考证,流传下来往往都是带有神话色彩故事。仓颉就是中国神话人物,相传他是黄帝史官、以及汉字的创造者。

一日天降大雪,仓颉早起上山狩猎,在雪地上看见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仓颉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于是他想,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仓颉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又经过几千年发展,随着社会结构不断完善,人类生产力不断前进,先民们走过了新石器时代,向着文明程度更高的奴隶制社会前进。文字此时已成熟稳固,成为系统性符号。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所找到的年代最早的成系统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笔画比较细瘦。现代学者对甲骨文字典不断修改和完善,排除了大量的重复字、异体字,最终确定甲骨文单字4500个左右,已识1700个。

随着商朝灭亡,甲骨文不再使用,而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逐渐流行,成为西周以后主要的书写字体。青铜一开始叫金,所以后世称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钟鼎文。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符号特征加强。铭文的内容基本都是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与人类文明交相辉映的物证。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春秋战国时铁器出现,文字的载体不再限于青铜器,出现了石鼓文、竹简、帛书。金文开始式微,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用“小篆”颁行天下。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隶书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因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又被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字形扁方,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继承了隶书结构上的特点,同时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楷书的主要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紧凑。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是我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字典(此前虽有解释字义的《尔雅》),许氏提出的540部首延用至今,他所归纳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对汉字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汉字的优势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薪火相传,文字的脉络非常清楚,总体变化不大。最大的变化,是汉字从小篆发展为隶书的时候,再有就是近代,想把汉字变成拼音文字。本来东西方文字没什么交集,直到文艺复兴后的大航海时代,西方传教士们开始为中国汉字进行拉丁文注音,便于他们学习。于是西方的文字和中国的文字,开始有了比较和串联。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兴起,欧洲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在军事科技方面更是全面领先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与西方历次交手之中,都以惨败告终。为什么会“东方不败”打不赢西方列强?这是当时中国很多进步人士思考的重点,这个思考结论归纳为三个层次:技不如人、政不如人、文不如人。

技不如人,那么我们就学习西方的技术,开启洋务运动。结果依然是打不赢西方列强,甲午中日战争一战,洋务运动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学习西方不行,那就是政不如人了,于是维新运动兴起。清政府在体制上小修小补,但依然无法与西方在交手中获胜。技不如人和政不如人都试过了,那就是文不如人。于是,要求改革汉字,将汉字拉丁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激进改革者打算三步走:第一要发明拼音。用拉丁字母来改装成汉语拼音。第二要几次化简汉字。第三要把拼音和汉字一起写在出版物上(汉字在下,拼音在上)。最后取消汉字,只保留拼音,让中国人习惯用拼音。

众多名人一致要求废除汉字,有着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赵元任在美国写了一篇反对汉字拉丁化的文章,这篇文章题为《石室施士食狮史》,全文共94字,所有的文字都发“shi”的读音,只是音调不同,原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篇文章如果全部用拉丁文来写,那就是从头到尾94个“shi”,不借助汉字,根本不知道这94个“shi”代表了什么意思。显然,汉字特殊的含义是不可能拉丁化的,否则不是可能出现歧义,就是不知所云了。

上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再次被提上日程。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提出了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拼音是1956年发明的,后来又进行了汉字化简,即今天我们使用的简化字。不过如果汉字真的全拼音化了,那中国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也就被抛弃了。1978年,再一次将汉字化简。群众实在没法接受了,汉字化简浪潮才到此为止。

西方文字的源头是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古玛雅文字等。但这些文字并没有发展下来,古老文明由于战乱被截胡了,古老文字也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先前文字的构字方法、构字系统也完全没有了。后人要形成自己的文字,只能推倒重来,采用表音文字。表音,就是文字对语言的模仿。西方人能够传承的,只能是语言(声音)。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罗马帝国以及统治区域的各类文书、教科书等都是用拉丁文所书写。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地区有着诸多的国家或帮派,仍按照惯性听命于罗马教会的管理。进入十五世纪后,开始出售赎罪券敛财,各国宗教革命兴起,罗马教庭和拉丁文一起被各国冷落。欧洲各地方言开始兴起,拉丁语再无翻身的可能。

1900年,相关统计显示,英语词汇量仅有二十多万。2006年,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宣布:以“每98分钟出现一个新英语单词”的速度计算,英语单词量已达到988968个。别看英语只有26个字母,早期可以用3-6个字母组合成单词,但随着英语单词越来越多,新单词都是6个字母以上,甚至10多个字母以上的组合,学英语的朋友越来越苦。英国《独立报》曾调侃名人老忘词,这个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当时是乔治·布什总统),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他可以,因此你也可以。

我们以“电”有关的事物为例,英语最先创造的是“thunder”(雷电),近代英国人创造出“electric”来表达。电线(wire)、电视(Television)、电影(film)、电报(telegraph)、电池(Battery)、电冰箱(Refrigerator)相继发明出来,每一个单词与“电”的关联性其实很弱。而汉字就不一样,只要认识“电”这个字,后面的字即便不认识,连蒙带猜也能了解个大概。汉语可以通过汉字组合轻松表达新事物,无需创造一个新字。有时还能通过“音译”偷下懒,比如沙发、吉普车。

也有歪果仁不服气,明明你们汉语才是最难学的。一字多意,一音多意,一字多音,一音多字……把字句、被字句,四字成语、量词、叠词等。其实主要问题是大字不识,老外只要认识了汉字,汉语就通关了一大半。语言只不过是一种沟通工具,而文字才是文化的精髓。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方块字亦显示出其勃勃生机。据统计,现有1000多种汉字输入法,无论从速度还是准确率上看,方块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拼音文字。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

汉字文化圈

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曾经有175个。比如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英国、澳大利亚、巴哈马群岛、博茨瓦纳(国语是Setswana)、加拿大(连同法语)、斐济(国语是斐济语)、肯尼亚(连同Kiswahili)、基里巴斯、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国语是乌尔都语)、巴巴多斯、百慕大、爱尔兰(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是爱尔兰语)、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 Ndebele、Northern Sotho、梭托语、斯威士语、Tsonga、茨瓦纳语、Venda、班图语、祖鲁语)、新西兰(习惯上的官方语言;其它法律规定的是毛利语)、新加坡(连同马来语、泰米尔语和汉语。国语是马来语)、菲律宾、冈比亚、圭亚那、牙买加、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连同西班牙语)、赞比亚、纳米比亚、美国等(美国联邦政府没有一种官方语言,英语是习惯上的第一语言,而不是法律上规定的)部分地区……英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语言,与数百年来英美制霸全球有关,而未必是人类在语言学上的最优化选择。

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88)给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年)在1446年发明创造朝鲜文字时,道出了原由。他在《训民正音》的序言中写道:“中国文字是基于中国历史应运而生的,因此无法清楚的表达朝鲜韩语特有的语境,无法充分表现庶民的想法和感情。考虑到我国子民的实际情况,我创立了这28个字母(注:经过字母的演化与合并,现代朝韩社会只使用24个字母,比26个英文字母还少2个,是欧美学者比较公认的简化拼音),这些文字简单易学,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鲜国民的生活质量”。

虽然朝鲜(韩国)和越南后来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文字改革,但汉字文化的影响依然巨大。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是轻易割舍不断的。随着中国国力蒸蒸日上,“汉字热”也在各国悄然升温,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民之所向。


    “茨瓦纳语(茨瓦纳语言)”由考试资料网(www.kszl.net)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具体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