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个“青萍”,现在常常是某一幅“截屏”,而“风”,可能是移动端的某一轮“刷屏”。 福建莆田某家长与老师的微信聊天截屏,近日在网上热传: 这位家长认真、严谨的样子,很搞笑。截屏被人转发,接力上传,引来微信、微博上一波一波不厚道的嘲笑。大多数的跟帖,留言,都在批评家长花式求关照,“秀”官留笑料。媒体的评论更是条分缕析,估计应该会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了,下次不能重蹈覆辙。 说句实话,希望老师关照,人人心有念,技巧大不同,而像这样简单粗暴直接求关照的家长,并不多见,也因此不必上纲上线,作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去关注去评判,个案、特例而已,不妨一笑了之。 不过,截屏图片的外传,私域流向公域,是舆情得以引爆的关键,背后有着值得探究的心理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集体有意识。 本来只是一对一的私信聊天,怎么演变成公共话题?无疑是老师或其好友、好友的好友的转发分享,一键截屏,一键转发,背后或是一念吐槽,一念调侃,私下截屏分享已是践踏起码的信任,而公开转发截屏则是缺乏应有的善意。 详尽罗列家族亲友的官职,奇葩也好,戏精也好,仅此而已,并未酿成什么不良后果,没必要公开暴晒,招来网络暴力。私信聊天截屏外传的始作俑者,显然有丑化的主观故意,小孩、家长以及一众亲友的名字未加遮蔽处理,做法更显不当。 事实上,要不是有权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常常得到老师的优惠待遇,要不是学校氛围给了家长或学生某些压力或错觉,家长会主动自报家门,搬出七大姑八大爷来加持,做背书吗?深圳一幼儿园不是已经问卷调查中班幼儿家庭的房价户型了吗? 私信截屏外传,更有选择性歧视的嫌疑,最早的那个公开传播者,或许心底在嘲笑这个家长,“抬”出的人物不够大,根本吓唬不了谁。 那些传播私信聊天截屏者开心的样子,真的很丑。不是当事人,不知真实动机,不可“有错推定”,但并不妨碍我们换位思考,逻辑推演:假如那个家长列出的官员,对老师对幼儿园的利益密切相关,可能直接影响到老师们的前途命运,老师或其好友会是什么态度?还敢擅自转发?还会任意扩散?能不权衡利弊? 当然,生活中,不惧权力,呵护公平的大有人在。如果真的是这样,也该换一种方式应对求关照的家长,不是一边回复一句“好滴好滴,辛苦了!”,附加一个笑脸表情,一边随手一转,谈笑间,私信聊天“升舱”,教育话题升级,最终学校又面对一轮污名化。 或许后来的舆情,并不在老师及其好友的预期之中。教育部门应当启动容错机制,给当事老师改错的机会。事实上,网络舆论的压力传导,已经给截屏者、分享者和最早的转发者深刻警示,网络时代,要三思而后“转”,“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不过,截屏的流出,不只是一念之差,一键之差,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是,嘲讽家长势利的截屏传播者,也是权力崇拜者,甚至可能是深度势利者。——而网上慷慨陈词的吃瓜群众,又有多少人可以不以地位(职位)、财富区别对待身边人、陌生人?当我们处于相对强势的位置时,有多少人可以克制自发的傲慢和任性? 那个截屏之所以引发话题刷屏,可能是触发了人们的某种“代入感”。其实,“势利”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社会心理。教育的引导,环境的压力,人的势利心态往往会转变形式而存在。 势利是个贬义词。而势利,也可以转化成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另一种动能。职位高、财富多的人群,当然可以享有更多的尊重,但前提是,职位低、财富少等相对弱势人群的尊严不应被挤占,他们的正当诉求、合法权益也不应被漠视,当然,在制度设计的起点,就必须有这样的人性化评估。 而人性化安排的起点,应该有换位思考,在虚拟的情境中带入真实的自己,反躬自省。有人说,真正的换位思考,是换到让自己不舒服乃至尴尬的位置去思考,才是有诚意的换位。 好的,现在就让我们进入那个花式求关照的家长的处境,进入那个可能被嘲笑的孩子的情境,然后再换到舆情压力之下的那位截屏老师的位置…… 扪心自问:我该怎么做?底线在哪里? (来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