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而后被分封到鲁国,从此齐鲁大地遍洒礼乐文明的火种。在这片热土上,孕育出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它们互相激荡,使华夏大地成为礼仪之邦。 “有精神引领,方有气象;有先进文化,方有灵魂。”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一中校长曹同国注重文化传承,坚持以“健康积极向上,温馨和谐进取”的“竞和”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大力实施“竞和”文化立校工程,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中得到启迪,提出了以“竞和”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理念。 曹同国 多年来,曹同国通过参加东营市教育局宣传办主任季俊昌的教研团队,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管理实践,切实提升了办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曹同国带领着全校老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以“竞和”文化为引领,积极探索“分组学习”课堂模式改革,不断创新“梯级培养”教师发展路径,东营区一中已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具特色魅力、山东省内知名、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以人为本的“竞和”教师发展文化,打造教师进步之梯 数十年教书路,曹同国与无数学生和老师打过交道,因此他对“因材施教”的领悟很深。他认为,除了学生,老师也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以人为本的“竞和”教师发展文化,学校针对每一位老师的个性、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激活每一位老师的上进之心。 2006年,曹同国参加季俊昌领衔研究的“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在研究中与名师、名校长互相切磋,取得了丰硕成果。2012年9月,该研究被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评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精品课题”。 基于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曹同国提出了教师“阶梯式”培养体系。“每个教师的性格、兴趣、特长、知识背景等,都各不相同。作为校长,首要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生长点在哪里。” 在东营区一中,当每一位教师处于不同成长阶段,学校都会有不同的“考量标准”——教师入职后1年、3年、5年期,分别是适应阶段、发展阶段、“成型”阶段,10年及以上为“成名”阶段,20年及以上则为“成家”阶段。除了分段培养外,还设有分层培养、分类考核,构成教师“阶梯式”培养体系。 全体党员参加我与党旗合个影活动 处于“适应阶段”的青年教师们年轻富有活力,但他们教学方法掌握不足。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实施了“师带徒”活动。年轻的边静静与富有教学经验的盖翠萍老师结对,盖老师在听评课中对边静静的课堂教学及时点评,帮助她初步掌握了课堂操作的要义,迅速步入了教学规范之路。2014年,边静静参加东营区教学能手评选,在她的诚恳请求下,教科室主任商晓红担任指导老师,并且成立备课团队。在商晓红和团队的帮助下,边静静很快确定了教学思路和方法,搜集与讲课课题相关资料,反复磨课并不断修正,最终摘得“区教学能手”的桂冠。如今,已经成长为区一中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的边静静,带着更年轻的徒弟,引导他们在专业发展之路飞跃成长。 虽然教师发展有阶段性规律,但个体发展的速度因人而异。针对同阶段发展具有差异性的问题,曹同国结合分段达标,提出了“分层培养”的培养方针,将教师分为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首席教师5个层次进行培养。 曹同国认为,分段是用时间之量,为教师发展提供一个职业生涯参照;分层是用能力之质,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职业晋升空间。量是基础,质是根本,量与质的有效匹配结合是学校努力追求的效果。根据多年的教研和实践,曹同国将“分层培养”的操作策略归结为“十六字方针”:自愿申报,逐项认定,立足需求,跟踪培养。 东营区一中小学部少先队辅导员董江艳因为工作出色,成为一名年轻的“教学名师”。她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而是积极思考下一步打破“原地踏步”状态的方法。“你的最近发展区,可能就是潜在的生长点。”校长曹同国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董江艳认真梳理了少先队工作,发现光鲜成绩的背后仍有不足——活动丰富但缺乏“精品”。她仔细观察发现舞台上表演舞蹈的几乎都是女孩,难道舞蹈只是女生专属吗?于是她带领区一中的男孩们组成了“阳光男孩舞蹈队”,成为全区艺术团中最吸引眼球的一支队伍。在学校的支持和培养下,董江艳策划了一系列精品社团。伴随着学校少先队品牌的形成和孩子们的成长,她也收获了“全国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 除了“分段达标”和“分层培养”之外,学校还面临着评价的难题。如何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评价,才能做到既科学合理,又能起到激励性作用? 信息技术老师刘国庆表示,在2016年的教师评价考核中,他竟然被认定为优秀等次。原来,实行分类评价后,学校为他们这些“小学科”教师专设了优秀指标,自己的工作真正有了获得感、价值感。 新的评价更具“人性化”,首先优化了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分段达标成绩和分层培养考核成绩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加大教师优质课、教学案例、课程资源评选等教学成果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其次,实行了捆绑式考核,考核中设立“合作分”,将师带徒结对、名师工作室、备课组、教研组等合作团体的考核结果全部纳入到教师个人评价结果中,激励教师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更具指导性和针对性,使得每个层次的教师的付出与努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也就更有利于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竞和文化 2020年8月,“曹同国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正式在东营区一中启动。2021年4月,“曹同国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举办“教师梯级培养”研讨会,领航工作室导师季俊昌与室成员就深化“梯级培养智慧型教师的校本实践”研究进行了研讨。活动进一步彰显了“领航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了领航校与成员校的联系,使各成员校对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教师”和“教师发展”的路径与行动样式有了更明晰的认知,促进了领航校与成员校教师“梯级发展”的升级重构工作,扩大了领航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分组学习”课堂模式改革,聚焦高效课堂建设 早在先秦时期,齐国国君在稷下设立学宫,各学派翘楚如儒家学者孟子、道家学者慎到、墨家学者有宋钘等人纷纷来此著书立说、互相辩诘,形成“百家争鸣”这一思想高峰。两千多年后,互相辩诘、各取所长的思想精髓在东营区一中得到了继承,“竞和”文化就是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在“竞和”文化体系中,“竞”不仅是比赛、竞争、追求,更有健康、热情、积极向上之意;“和”不仅是和谐、融合、和睦,更有“以人本、健康的约束机制调节各种关系”之意。“竞和”文化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温馨和谐进取的优秀文化。 在办学实践中,东营区一中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做文章,不断创新学校文化建设思路,成功打造了“竞和”特色文化品牌,为高效课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可靠的文化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东营区三中任校长时起,曹同国立足实际,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实施了“分组学习”课堂模式改革,努力构建“人文课堂、高效课堂”。 在东营区一中,根据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因素,每个班的孩子会被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学过程不是以老师传授知识点为核心,而是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在老师的指引下,每个孩子在互助、合作、交流、展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探索知识。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一起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和交流的同时,也学会了搜集、整理、归纳信息,还学会了展示自我。慢慢地,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热情普遍高涨。 曹校长和学生在一起 不仅如此,教学相长,通过聚焦高效课堂建设,老师们课堂教学的自信心明显提高,带动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训、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学校文化建设与升级,实现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2010年,曹同国参加季俊昌领导的“市域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行动研究”团队,以成果物化为研究载体,主编《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教学探索》一书,展示了通过教学改革激活学校管理,形成连锁反应和联动效应,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行动样式,并与季俊昌和其他齐鲁名校长一同努力,将教学改革的经验推广到全市。 在学科学习之外,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和视野,曹同国带领一中教师尝试了“走班选课”制度的探索,实施了教师“1+1”课程能力培养工程,鼓励教师主动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调动起老师的积极性之后,东营区一中还面向社会招募了课程志愿者,充分发挥家长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与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形成互补,开发了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目前,学校开设了一中文化、楹联文化、吕剧、黄河文化、乒乓球、围棋课、陶艺、外教等16项必修校本课程,分级阅读、太极拳、美食制作等84种选修校本课程,编制了校本课程超市目录,在开学初由学生和家长个性化定制课程选修,鼓励孩子们多角度探索未知世界,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知礼懂礼, 提升学生文化底蕴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仪洋老师要考考东营区一中的小朋友们,“这是说的谁呢?” “李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这个问题可难不倒一中学子。要知道,东营区一中可是山东省尼山书院建设示范基地,老师们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古诗文唱诵、楹联创作、读书笔记展评、征文等活动,为孩子营造了浓厚的经典诵读氛围。孩子们隔三差五就会参加国学知识讲座,早就储备了丰富的国学知识。不仅如此,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的国学达人挑战赛、国学小名士选拔赛,孩子们过五关斩六将,高手辈出。 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学校仿效古代的释菜礼,举办“开蒙立德拜孔子”的迎新仪式,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正衣冠、叩拜师、拜孔子。在一遍遍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孔夫子和“礼”的理解愈加丰满和立体。 区一中全景孔子像 《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杜维明先生在《儒家经典的核心价值》一文中,提出了“礼”强调以一种社会的方式理解社会,“诗”“春秋”“书”“易”分别强调以诗学、历史、政治、形而上的方式理解社会,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国经学文明史。 纵然时代千变万化,“礼”的核心思想依然不变。孩子们通过诵读儒家经典,逐渐领悟到“礼”的精神在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对他人保持敬意。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学习礼仪,学校与时俱进,编写了《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校本教材,与蓝海职业学校建立礼仪教育实验联系校关系,定期邀请蓝海礼仪培训师给学生上礼仪课。 学校是文明传播的主阵地,是文明践行的先锋者。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学校成立了文明礼仪宣传展示队伍,孩子们来到校园、社区、广场多次进行文明礼仪展示宣传活动,彬彬有礼的学子形象成为东营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小交警队、国旗班、管乐队等16支特色队伍,通过各类特色课程、特色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文明礼仪与文明行为根植于学生内心、外化于形。 “孩子上学后,变化也在悄悄发生,逐渐养成了每顿饭都光盘的好习惯,饭后还会主动把自己的碗筷叠放整齐。”家长张女士说,孩子们成长在国学教育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各种礼仪,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文明教育,让家长也备受启发。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联合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研究报告》。5C指的是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式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五大要素之间既各有侧重,又互相紧密关联。该报告的突出成果在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并将其置于5C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统领位置,承担着价值枢纽功能。校长曹同国认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涵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养成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一个中国人具有中国根基、打下中国烙印的体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明激荡交融,中国与世界互相平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何认识和理解自身所从来的文化,如何在理解、认同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尊重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指标。 曹同国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以学校“竞和”核心理念为引领,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建特色学生社团,在课程开发、教学实践、队伍建设、多维融合等方面统筹规划和推进,有效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积淀了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文化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尼山书院建设先进单位。 建校以来,东营区一中始终坚持以 “健康积极向上,温馨和谐进取”为核心理念的“竞和”文化为引领,秉承“育人为本,文化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通过聚焦高效课堂建设、构建教师“阶梯式”培养体系、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曹同国带动和促进了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与升级,东营是·区一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得以系统化运行、整体性推进、特色化发展,全面促进了学生发展和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吕剧之乡齐腔鲁韵风光好;孙武故土地灵人杰气象新”,这片文化沃土,未来必定人才辈出!(文/姜丽丽 滕闻轩 图/东营区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