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绽放无尽的光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有这样一个人,在战争年代,他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平建设时期,他藏起荣誉功勋,自愿扎根农村,50年如一日,甘守淡泊、无私奉献;当事迹被发掘,全省掀起向他学习的热潮时,他却后悔地说:“好多人来看我,俺给党和政府,给大家添麻烦了。”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革命英雄李文祥。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平淡不能泯。能做到其中一条就很不易,但李老全部做到了。”对于李文祥,著名作家二月河由衷地赞叹。 李文祥身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精神境界,是新时期龙都儿女内心坚守的伦理道德和理想追求的典型展现。他与濮阳另外两个响亮的李姓名字——李连成、李全芳,一起挺起了龙都的脊梁。以他们三人名字命名的“‘三李’精神”,以其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吃亏奉献、务实创新,忠诚履职、爱岗敬业的深刻内涵在龙都大地上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2017年2月13日16时08分,令人敬仰的老英雄离开了我们。“三李”虽痛失“一李”,却不能阻止“三李”精神熠熠生辉。 进入新时代,面对“四风”问题,市委、市政府日前作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干部作风专项整治活动的重大部署,对干部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李文祥的先进事迹和‘三李’精神是我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市干部作风专项整治活动的生动教材”“解决‘四风’问题必须首先抓教育、抓思想,‘三李’精神为我们打牢思想道德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面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求,‘三李’精神正是砥砺初心、改进作风、推动发展的强大武器”……连日来,我市部分党员干部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看来,“三李”精神已深入城市肌理,在龙都大地生根开花;在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看来,这次干部作风专项整治活动,一开始就与学习弘扬“三李”精神无缝对接、水乳交融;在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看来,在此次全市干部作风专项整治活动的推动下,一场场传承弘扬“三李”精神的时代活剧,正以龙都大地为舞台,波澜壮阔地上演。 信念指引逐梦路 不忘初心好扬帆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一论断字字千钧、催人奋进。 2011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来到范县走访慰问。在李文祥家,卢展工亲手解开了一个已经发黄的小布包。这一解,不仅为人们呈现出一枚枚军功章,还挖掘出一个被隐藏了半个世纪的传奇故事。 50年来,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布包不仅雪藏着一枚枚耀眼的军功章,还守住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映衬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光辉形象,更为“三李”精神赋予了坚守信念、淡泊名利的深刻内涵,赋予了超越时空的人格力量。 近年来,我市将“三李”精神作为濮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一创双优”活动,让“三李”精神真正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在“三李”精神的感召下,在一系列活动的推动下,不忘初心的本真意识得以唤醒、强化,权力的笼子得以收紧、筑牢,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得以畅通、便捷,作风建设的成效得以巩固、拓展…… 作风的转变,使我市党员干部能够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什么是“三李”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时代特征。如今,在龙都大地,每当面临名枷利锁的束缚,每当面对人生信念的拷问,许多党员干部都有着类似的回答:咱们照着“三李”精神比一比、学一学! 怎么比?怎么学?“把汗水洒在试验田里!”这是市农科所花生研究室主任荆建国的信念。 近日,记者电话采访荆建国时,这个曾主持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航天育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专家,正匍匐在海南育种试验基地里做杂交授粉工作。 “花生是地下结果作物,育种程序复杂,工作量很大。我每年都要在几万个花生单株中,一株株地观察,一荚荚地比对,最后筛选出上千份杂交后代材料,然后再在实验室里,从数万粒种子中选出符合要求的2000多粒。”荆建国告诉记者。 就这样年复一年,荆建国坚守了33年。荆建国被同事称为“多产专家”“老黄牛专家”。他培育出的国家、省级审(鉴)定花生新品种多达33个,其中“濮花28号”花生新品种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通过多省份审(鉴)定的花生品种。 怎么比?怎么学?“把忠诚献给人民,把生命献给工作!”这是台前县人民法院孙口法庭原庭长李加国的坚守。 从2005年1月被派到台前县人民法院侯庙法庭工作的那一天起,李加国在基层法庭一干就是12年。12年里,他不讲条件、勇挑重担,不仅带头办理了大量疑难案件,还本着“宁可自己多出力,不让百姓多跑腿”的理念,开设了“假日法庭”“巡回法庭”“农忙法庭”等特色法庭,每年他的结案率在台前县人民法院都名列前茅。为此,有人说他是个“傻子”。李加国听到后说,这是他的工作,他愿意当这样的“傻子”。 2017年8月18日中午,累倒的李加国再也没有醒来。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把法庭当成家,最后为工作而殉职的人,死后却连几张像样的工作照都找不到。对此,李加国的一名同事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天天都在加班,却从来没有在工作群里发过一张工作照。他不善于表达,总是说得少、做得多,从不包装自己。” 怎么比?怎么学?“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公益路上,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我市广大志愿者的坚持。 宋丽萍,一个普通“油嫂”,20年如一日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如今,她组建的宋丽萍爱心志愿服务队成员超过2600人,先后为12名重症患儿联系医院并提供义务护理服务,为28名重症患者捐款60多万元,与384名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 冯铁良,濮阳县农业局一名普通职工。16年来,他累计献血5万毫升,是我市名副其实的“献血状元”。同时,他还组建起一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在近10年里,队员累计献血1亿毫升,提供志愿服务14万小时。 ………… 在我市,像这样的注册志愿者有74万多名。他们坚守信念、不计名利;他们扶危济困、扶弱助残;他们用心帮助每一个人,为困难群众点亮希望之灯;他们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着、实践着、弘扬着“三李”精神,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助力添彩。 无私奉献传大爱 开拓进取谱华章 “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能吃亏、肯吃亏、不断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 《吃亏歌》是以李连成为原型的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一段经典唱词,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不仅唱出了人民公仆的本色,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还阐释了“三李”精神中“吃亏奉献、务实创新”的深刻内涵——共产党员始终站在时代潮头,舍小家、顾大家,能吃亏、善吃亏,不计得失、不计荣辱、不畏艰难、大胆创新,引领群众谋幸福。 如今,在这首《吃亏歌》被广为传诵的同时,吃亏奉献、务实创新的“三李”精神也被深深地践行着、传承着。 濮阳县有个扶贫家庭,一家三口都在扶贫一线。 “驻村扶贫几个月,我们家没吃过一次团圆饭。”在濮阳县白堽乡张密城村,濮阳县纪委干部张国俊如是说。 2017年春节过后,张国俊和儿子、女儿从不同的工作岗位来到白堽乡扶贫。三人分散在三个村子里,虽说相距只有二三公里,但平时事情多,只有乡里组织扶贫工作队队员开会时,他们才能见上一面。 但张国俊每天都要去村里的贫困户家串门,为每一户分别制订脱贫计划,还自费组织他们到山东学习养殖。他的心思全都放在张密城村这个“家”了!儿女们理解父亲,更支持父亲。 “我富了,不能忘记村里人,我做村干部就得对得起党,老百姓选了我,我就得起带头作用。”这句话出自濮阳县五星乡马寨村党支部书记李五辈之口。为了有更多的精力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李五辈把红火的生意撂给儿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 多年来,李五辈用吃亏换回人心:他筹资修道路、建学校、建广场,让村子旧貌换新颜;他带领大伙儿打机井、疏河道、建桥涵,使村里的“望天收”变为丰产田;他自筹资金27万元修通了700米的环村道路……在李五辈的带领下,马寨村发生巨大变化,由一个偏僻落后的乱村、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在此过程中,李五辈花出去不少钱,村里人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傻五辈”,然而李五辈却说,这是在践行他年少时的承诺。 在“三李”精神这面大旗的感召下,在一个个甘于吃亏、乐于奉献典型的鼓舞下,我市党员干部甘于吃亏的多了,图谋私利的少了;想干事干成事的多了,当“太平官”的少了。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的改革举措次第出台,一系列事关稳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幅幅务实奋进、开拓创新的画卷正在龙都大地展开: ——我市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面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行政职权事项清单编制工作任务的省辖市; ——台前县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成为全国标杆,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千企帮千村”观摩活动相继在我市举行; ——我市获批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试点市,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评为“中国改革(2017)年度案例”; ——我市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建设幸福社区活动,引导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积极参与服务社区建设,在“八小时之外”继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我市以“双联四推六覆盖”活动为载体,组织万名党员干部入村包户开展精准扶贫,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各级党组织联系贫困村,党员干部分包贫困户,签订军令状,“不破楼兰终不还”; ………… 栉风沐雨立潮头 砥砺奋进奏凯歌 2017年11月16日上午10时,濮阳黄河岸边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随着全线试通水的一声令下,渠村引黄闸六孔闸门徐徐打开,奔涌而出的黄河水经过沉淀之后,沿着新建成的干渠缓缓向北流去。缓缓流淌的一渠清水,仿佛在娓娓讲述濮阳无数干部群众爱岗敬业、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市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相朝,上有82岁的老父亲,下有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孙子,自打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工建设,家里的大小事情只能都甩给爱人独自打理。他给爱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再辛苦一段吧”。700多个日日夜夜,李相朝除了在指挥部开协调会,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工地度过的。 2015年12月21日,濮阳的气温降到了零下15摄氏度。为了尽快摸清沉沙池周边房屋及光缆等专项设施的分布情况,李相朝迎着刺骨的寒风徒步巡查走访,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他忍着剧痛,硬是一瘸一拐地走完了近7公里的巡查路段。回到住处,他的脚踝已肿得像个馒头。2016年7月,李相朝的老父亲摔伤,需住院手术。一边是卧床不起急需照顾的老父亲,一边是正在紧张施工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顾哪头?李相朝左思右想,含着眼泪对爱人说:“工程实在离不开我,你就替我为老人尽孝吧。” 为了国家大事,舍小家顾大家的又何止李相朝一人! 2017年6月下旬,为确保郑济铁路建设尽快掀起施工高潮,濮阳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郑济铁路沿线地面附属物清点、评估工作。炎炎烈日,置身室外稍微动一动就会浑身冒汗,不少人都会躲在空调屋里避暑。然而,濮阳县铁路办的工作人员和铁路沿线各乡镇的同志却顶着烈日、冒着酷暑,穿梭于田间地头,深一脚、浅一脚,硬是走出了一条20多公里的铁路基础线。 说起爱岗敬业,不能不说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马扎精神”。 每天早上8时,清丰县产业集聚区,雷打不动的早会准时召开,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当场研究,拿出解决办法。与其他会议不同的是,会场全部设在田间地头、项目工地,一个马扎、一顶草帽是与会人员的标配,成为项目建设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是坐马扎、戴草帽才把工作做好,而是换了一种工作态度。工作,我们越来越觉得应该要到现场去,不废话、不拖沓,尽快把事情解决掉,往前走。”清丰县产业集聚区一名负责人说。 连日来,记者行走在广袤的龙都大地,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不看口号看行动,不看“唱功”看“做功”。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气神儿,让龙都大地活力四射。这正是“三李”精神在我市各战线、各领域上的集中反映。 精神的动力一旦凝聚起来,就会为实践注入巨大的正能量。在“三李”精神这面大旗的感召、鼓舞下,我市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 我市的党员干部敢担当、负责任的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到项目一线现场办公的多了,在办公室发号施令的少了; 在我市2017年大工匠选树暨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中,参与比拼的工种达476个,56万人次参与,开展活动的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创下了历史之最,一大批来自工作实践第一线的比武标兵、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成为我市转型发展主战场上的生力军; 再翻开我市的经济答卷,会有这样的发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支撑更加坚实,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濮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伟大号召。 面对新目标、新问题、新挑战,我市不少党员干部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常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三李”精神来转作风、激斗志、促发展。 面对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日前吹响了“打一场干部作风转变的持久战,扫除作风之弊,破除发展障碍,提高服务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濮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的集结号。 一时间,从领导干部带头抓起、从确保重点工作落实抓起、从优化审批制度抓起、从群众关注热点抓起、从正反典型抓起,开展爱岗敬业、勤政廉政等标兵评选活动,宣传一批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引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一场学习弘扬“三李”精神、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的热潮正在席卷龙都大地。(记者 李振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