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和关注重点也在发生变化。马斯克对ESG评级的炮轰,美国证监会开展“反漂绿”审查,欧盟等加强ESG信息披露,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试图建立全球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等,都促使CSR和ESG持续受到关注,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日趋重要。 热潮之下,如何认识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趋势?哪些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给企业的启示是什么?以下为几点思考,供大家交流探讨。 趋势一: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供应链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或尽责管理/尽职调查,将直接影响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影响企业竞争力。 从国际角度讲,中国企业要与跨国公司合作,便需回应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尽责调查,落实对方的各类要求。 近年来,欧美国家加大供应链管理立法力度。如,2021年7月16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新的供应链法——《企业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Act on Corporate Due Diligence Obligations in Supply Chain),将于2023年1月1日生效,要求在德国运营的企业实施供应商风险管理体系,评估、减缓和监督供应链中存在的人权和环境风险。 2022年2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Directive o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CSDD)草案,与德国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相似,规定企业在价值链中需承担可持续和负责任义务,要求企业识别并在必要时刻预防、终止或减轻其活动对人权及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当于将对供应链的尽职调查责任扩展到所有欧盟成员国。 对于处于全球产业链关键控制点的很多国内企业来说,面临的社会责任要求在不断提升,一方面是本身作为欧美企业供应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是对其自身供应商的尽职调查责任。 从国内角度讲,供应链管理关系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疫情之后,不少企业经营困难,很多问题出在供应链受阻上。企业需通过供应链管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供应商,把握供货商信息、控制成本;同时还需加强对供应商的风险评估与管控,将社会责任要求一层一层传递,做好尽责管理,与供应商一起共同应对各类不确定风险,提升竞争力。 趋势二:低碳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履责的重要领域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中国企业低碳转型,欧美等国家对企业低碳要求逐步提升,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促使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竞争的新领地。无论是在国内经营还是出口欧盟,都需要进一步加大减碳力度。 很多金融机构也将ESG投资重点放到低碳领域,或将减碳与融资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减碳重要性的提升。 企业除了要通过技术创新,能源转型等方法降低自身碳排放外,还需要关注供应链中的减碳问题。除了做好实实在在的减碳,碳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对企业而言,其在低碳领域的社会责任表现就不能只是简单的节能减排举措,需要将低碳发展做得更高效、巧妙、有影响力。传统的减碳行为,如办公室节能、绿色出行、减少纸张使用等,已经不能作为低碳发展的加分项,企业需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绿色产品和服务,以争取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能够依法合规,建立优势,获取绿色竞争力。 趋势三:ESG投资还将持续火爆 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su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发布的2020年全球可持续投资报告,2020年初,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可持续投资规模达到35.3万亿美元,近两年年均增长15%,约占上述地区专业管理的资产总额的36%。 国内ESG投资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但ESG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一是金融机构运作模式与ESG理念有待进一步融合,以证券投资为例,目前金融机构对证券投资业务的考核规则以短期为主,一年内多次考核,会促使从业人员更关注投资组合的经济绩效而非社会和环境绩效,这与ESG“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有冲突。 二是ESG投资存在一定的“漂绿”空间,易被金融机构利用。目前不少ESG投资模式立足于白名单或黑名单,以企业或项目在不在名单中作为判定是否属于ESG投资的依据,对金融机构的ESG投资全过程考核要求较低。这会使得ESG投资标准过于松散,并可能导致不符合ESG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被纳入投资组合,存在“漂绿”嫌疑。 三是不同机构对ESG的评级标准不同,给企业的打分会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企业融资。当前欧美金融机构所采用的评级标准主要基于欧美成熟市场现状和关注重点,其侧重点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金融机构盲目接受其他国家的ESG投资标准,可能导致资金不能及时流向中国最需支持的领域,存在资源错配的风险。由于ESG投资将极大影响资金配置方向和效率,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ESG评级标准亟待建立。 尽管如此,ESG投资理念兴起,对我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机会,ESG投资因为要考虑被投资对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因而会对被投资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督促企业提升ESG绩效,满足投资者需求,回应社会关切。 对企业而言,可以将ESG要求作为评价自身表现的参考,但需要警惕的是,企业不应一味地将投资标准作为自身ESG实践的依据,因为投资风向会随着社会关注和政策要求有所变化。 企业核心ESG工作仍需从业务运营出发,梳理自身运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将产品和服务创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掌握发展的自主权,从容不迫地应对外界诸多要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企业踏实做好ESG管理和实践,评级得分自然会相应提升,也会受到更多ESG投资者的关注。 趋势四:员工权益在未来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近年来,欧美加大对供应链员工权益相关的立法,要求企业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开展尽职调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想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就需要符合对方的规则,才能有准入的门票。 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于怎么更好地保障员工权益,员工权益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制定规则,双方认知不同。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时,需要注意其中的规则差异,同时也需要学界、行业从多角度探索到底什么样的劳工规则最适合中国发展实际,最能切合实际地保护员工权益,推动企业实践提升。 趋势五: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持续升温 以往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受到客户、媒体、专业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关注,但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方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 一是行业组织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责任团体标准数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相关行业组织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供应链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团体标准出台。国内自愿性标准和规则在不断增多,但市场竞争力和有效性还有待检验。 二是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除国资委建立社会责任局之外,因为欧盟供应链尽职调查指令等法规,引发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出口和发展问题。 三是消费者和公众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升,可持续消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可持续消费理念尚未深入普及,但是发展空间巨大,该议题的关注度将持续很长时间。对企业而言,如果在可持续消费、消费者沟通引导方面有特色案例,更容易在同质化的责任案例中脱引而出,成为其CSR工作的亮点。 这些趋势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更高,使企业在履行如关爱员工、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等基础责任之上,还需作出更多有特色、有亮点、有效果的事情,在相关责任评级上才能获得更高的分数。 另一方面,观察、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个人和团体越来越多,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才会获得持续的重视。 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有义务帮助企业真正践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将社会责任与核心业务相结合,识别并管理与业务相关的社会责任议题,减少经营风险,同时找到业务中可能蕴含的创新机会,真正帮助企业创造价值,这样才能让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变得更可持续。这也是媒体、咨询机构、智库需要承担的责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