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云(唐山地震云彩图片大全)地震云形成原理是什么?地震云。抛开“地震”二字,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所谓的“地震云”装点了天空,令人目不暇接,路人都会驻足,惊叹“太美了”。 地震云通常以鱼鳞状最为常见,还有其它形状的。分辨是否地震云的关键在于形状是否有“张力”,是否“风吹不散”。普通的云会随风飘动。地震云哪怕是很强的风也几乎不动,形状一直保持着张力。 地震云怎么形成的呢? ?热量学说 一般来说,地震发生前后都会发生地震云的现象。原因是地下可燃烧混合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反应,其体积成倍增加,释放大量的动能、热能及气体,并向地表释放,同时在高温气流的作用下,使地表水雾化,形成较高温度的水蒸气,通过地表面向空中排放,在这过程中,当与空气中的冷空气汇合后凝聚形成可见云层,即地震云。 ?电磁学说 云的形状和变化,完全受地磁影响。我们所看到的,云的流动,都是地下地磁的变化。地震爆发前,地磁异常高发,并向上释放,于是我们看到了云层的奇形怪状,有的呈放射状,那就是远处地磁向上有方向性的爆发。 但是仅凭放射性云层形状,并不能断定这就是地震云,有时候剧烈的地磁波动并不能印发强烈地震。但是地震一定会引发云层变化剧烈并呈波状扩散。 地震云与地表、地下湿度、含水量、爆燃时产生的水蒸气及震时爆燃物质体积增加倍数有关。 而且地震后,当地一定会下雨。为什么?因为地磁爆发后会有向下回补,地磁变弱,带磁性的水汽会迅速集结并落下,有时甚至形成冰雹。 地震云学说怎么来的呢? 从上世纪40年代,键田忠三郎开始推广“地震云学说”。“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云,颜色和形状像一条乌黑的长蛇,横跨东西方向。我当时预报即将发生地震,引起了轰动。两天后,距离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就发生了大地震。” 1948年6月28日下午5点14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带发生7.3级大地震,死亡3895人,福井市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键田忠三郎把这种云命名为地震云,还说在中国唐山大地震前两天,日本九州也出现了“像把天空分两半似的”地震云。 ? ? ?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大家看到地震云也不要惊慌,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伪科学“地震云”,当年是怎样被普及的“地震云”在民间始终存在,但它后来作为一种“学说”被发扬光大,日本市长键田忠三郎功不可没。 键田忠三郎曾担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长,需要强调的是,他没有任何地质或者气象方面的专业背景。 键田忠三郎(图片来自他本人写的《地震云》一书) 从上世纪40年代,键田忠三郎开始推广“地震云学说”。他说“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云,颜色和形状像一条乌黑的长蛇,横跨东西方向。我当时预报即将发生地震,引起了轰动。两天后,距离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就发生了大地震。” (注:1948年6月28日下午5点14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带发生7.3级大地震,死亡3895人,福井市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福井大地震后的一片废墟(图片来自网络) 键田忠三郎把这种云命名为地震云,还说在中国唐山大地震前两天,日本九州也出现了“像把天空分两半似的”地震云。 “像把天空分两半似的”地震云(图片来自网络) 键田忠三郎用观测地震云的方法来预报地震,坚持了30多年,自称在1948年预报出了日本的三次7级以上地震,在1979年预报出了两次地震。 80年代,他与日本九州大学的真锅大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吕大炯,合写《地震云》一书,1981年在中国出版。 上世纪80年代,是“地震云”在中国的黄金期。当时中国刚刚结束某疯狂年代,科学界百废待兴;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留给中国人的恐惧和悲痛又太深,举国上下都如饥似渴地希望真能找到一种预报地震的方式。 1976年唐山大地震(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地震云学说”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一脚踏入了中国科学界。吕大炯曾于1981年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地震云观测》的论文,并在1982年出版《震兆云霞》一书。 而民间的热情更加高涨,日本成立了“地震预知俱乐部”,中国也成立了“中国震兆云霞研究会”。 但是,“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随着科学认知的发展,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 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曾明确表示,地震发生前的某种形态的云出现,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地震云学说”逐渐绝迹于严肃期刊和出版物。 但“地震云”在民间依然拥有广阔而深厚的土壤。迄今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云就能预测地震,而一些民间“地震云专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发布自己看云预测地震的消息,并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 什么是“地震云”? 80年代,一些发表的“地震云研究”认为,地震云共有三种类型:条带状、辐射状、干涉条纹状,并且附上了照片。 今天我们回头看,尽管年代久远,照片模糊不清,但依旧可以辨认出这些“地震云”,其实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而且很常见。 比如“条带状地震云”,其实是荚状层积云或者荚状高积云。 当年拍摄的“条带状地震云”(《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再比如“辐射状地震云”,其实是辐辏状高积云。 当年拍摄的“辐射状地震云”(《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再再比如“干涉条纹状地震云”,其实是波状高层云。 当年拍摄的“干涉条纹状地震云” (《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如果说80年代的“地震云研究”,还试图用一些科学方法来对”地震云“作出一些限制和区隔,那么在如今,当”地震云“已经彻底退出科学界后,现在的民间“地震云专家”则显得更加奔放和随意。 他们把一切“怪异”的云都指为地震云,而“怪异”是一个主观词,到底什么样是怪异什么样是不怪异?完全没有客观标准。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现的这种云,被说成是地震云,引起一阵恐慌,但这实际上是波状层积云。 江西婺源波状层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2010年1月7日潍坊,也说有地震云,这还是波状层积云。 潍坊波状层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7月28日,长春刷爆朋友圈的“地震云”,其实是透光高积云。 长春透光高积云(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你打开搜索软件,搜一下“地震云照片”,将看到各种高积云、各种层积云、各种卷云、各种卷积云……而它们其实都是天空中再常见不过的云(如果你经常抬头看云的话)。 甚至还有飞机喷出水汽形成的航迹云(俗称“飞机拉线”),也被指为“地震云”,难道飞机飞过也是地震征兆? 航迹云(图片来自网络) 网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再加上有时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就更被疑为“天有异象”了。 “地震云”的高命中率 当然,“地震云专家”能长盛不衰,也不是浪得虚名,人还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证据”,这就是“高命中率”。 比如,他们说: 中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东临沂出现“绳纹状的地震云”; 中国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现“地震云”; 2008年6月1号巴士海峡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现“地震云”; …… 512汶川大地震(图片来自网络) 说上三五个例子,一般人就被唬住了,觉得是呀是呀,这么多次都命中了,就算不全信,也没法全不信了。 那么,为什么能多次命中呢? 其实说破了也没什么稀奇。 我潜心围观过网上几位知名“地震云专家”,他们的路子就是,先贴一张“怪异”的云出来,宣布为地震云。之后,在短则几天、长到一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专家”眼中的地震云(图片来自网络) 这精度也太粗犷了吧,简直是霸王条款,想不命中也难啊。 要按着这个精度,天气预报就可以改成“今天明天后天乃至一个月内,全球总有一个地方将会下雨”,这准确率也能分分钟飙到100%,想降都难。还有不少“地震云专家“的粉丝吹捧说“比天气预报准”——真是令天气预报员们男默女泪。 有人说,地震能跟下雨比吗?下雨是常事,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啊! 你看,很多人总以为地震很罕见,能“命中”几次就是神算子了。其实这是个误区,事实上地震每天都发生。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咱就不算那些小地震了,就光算≥5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得发生两三次。 换句话说,任何人,随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随口说句“今天全球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他都稳赢不输。更何况“地震云专家”还把时间放宽到一个月以内呢。 真的,“地震云专家”自称“多次命中”,这都属于谦虚了,其实他们是“每次命中”,逢测必中。 地震云的“理论依据” “地震云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试图从物理、大气科学、地质学的角度来证明地震云的“科学性”。 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说,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积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会以“地热”“波动”“振荡”“次声波”“电磁辐射”“高能水汽”“带电粒子”…等形式,从“断裂缝泄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响云的形状,出现怪异的地震云,之后就会发生地震。 这些专业词汇乍一听挺唬人,其实经不起科学验证和推敲。 地球上从地表到高空已经密布各种的监测仪器,无论是能量、波动、振荡、水汽、次声波、电磁辐射……都能被精准地监测到。 假如在地震前,它们真的从地下冒出来、再到达天空、再体现到云的形态上,那所有这些仪器,怎么可能全都无动于衷、监测不到任何异常数值呢?反而要等它们折腾到云上去,再由人眼来辨认? 这些质疑已经被反复提出过多次,然而“地震云专家”们永远视而不见。 心理聚焦效应 “地震云理论“能在民间收获信任,也源于大众的心理需求。 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罕见和异常”的。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这被称为“心理聚焦效应”。那些看似怪异的“地震云”,也是这个道理。 看似怪异的“地震云”(图片来自网络) 波状层积云、透光高积云、絮状高积云…这些其实都是很普通和常见的云,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天空出现。但当它碰巧出现在某次地震之前,就会被人赋予特殊的“天兆”含义。 在地震这样恐怖又突然的天灾面前,人类显得太过于渺小和无力,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比如看云),来预先判断地震的出现,能让人们有机会逃脱厄运。 正是由于满足了人类的这种心理需求,“地震云理论“永远都会有追随者。 在民间流传的“地震云”,真的有科学依据吗?地震云实际上是民间传说现象,现在没有这种地震云预测。地震研究是地震云不是真的,并且无法有效预测地震。事实上,地震云只是一些奇怪的云现象。在线休闲搜索中,您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形状的地震云图片,如一些辐射或透光形状等。这种奇怪的样子被怀疑在民间,特别是在早上或晚上,天空更有可能拥有这种奇怪的自然现象。 事实上,在1624年应该早早出现地震云。当时,意大利传教士被称为他自己的书中地震中的地震,这在不同时期记录了这种地震云,但这些声明只是一个民间声明,并不科学和核实。但是,在日本之后,它是向前推进的,主要是日本市长关键钟三郎已经开始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推动这种地震,当他痴迷于天空时,有一个奇怪的云,会有地震。因此,日本在两天后真的发生了巨大的地震,这声明普遍由私人办公室承认。 中国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中国的比较批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基本上在希望百次浪费的时代,因此广大群众希望找到一种准确的预测地震。方法,尤其是在唐山地震之后,该国几乎陷入了恐惧和悲伤,所以当时,地震云在中国的尊严被广泛传播。 随着民间热情的不断增加,中国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地震云研究会议,但这种地震云尚未被科学界从那时起认识到。来自一些科学社区和气象的专业人士直接拒绝这种学校。美国地质勘探研究部门清楚地说,这种地震预言与地震没有必要。中国气象局也发出了明确的代表性,即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震处于这种地震云的内在性。 虽然这种地震云在科学界不被识别,但地震云表示现在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人非常确信这种地震云能够预测地震的有效前体。一些民间地震专家也认为,这种地震云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为什么地震云预测民间的地震?无论是真的,科学家是否解释这一点事实上,在早期,地震云刚刚提出了三大类。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界的持续反对,这种地震云逐渐被替换,现在人们现在是地震云被提及,并且还有越来越不同的圣人。 但是现在一些地震专家试图提出一些理论基础来证明这种地震云的科学性,就像一个更常见的热量,岩石强的意图产生相互摩擦,这将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这些热量溢出表面,随着空气继续上升,将形成这种地震云。 虽然这些陈述听起来更专业,但他们不能科学验证和专业的审查。现在从表面到高空的地球已经覆盖了各种监测仪器,是否存在表面或与天空相同。准确监测,如果地震前的表面有很多热量,并收集到天空中,那么这些乐器无法监控,所以这种地震云实际上不可靠。 哪些地方出现过地震云?1978年3月6日,日本奈良市市长健由忠三郎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指着北方天空的一缕云说:“这就是地震云,不久将会有一次影响日本广大地区的强烈地震。” 就在第二天,靠近日本的大海里果然发生了一次里氏7.8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地震,就在7月27日傍晚,远在日本本洲的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的云彩,并用相机拍摄下来。经研究,这条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发生地震的前兆云。 2008年8月30日下午14时,四川省宜宾李豆腐冬泳队一行16人,从宜宾春畅坝下水向历史名镇李庄游去。队伍游到盐坪坝附近,游在队伍后面的老莫发现了天上的地震云。老莫回家后得知:北京时间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千米。 2010年11月9日早上8时,河南省开封市韩玉轩早晨8时在龙亭游玩时,发现天空西北走向有三条地震云,并告诉朋友说可能未来有地震发生。北京时间11月19日14时42分,阳江市平岗镇发生里氏4.9级地震,深圳发生两次轻微地震。 地震时云是怎样的?地震云形成 1、热量学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2、电磁学说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水汽和尘埃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云 地震云普遍特点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形态 1、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2、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3、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4、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5、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地震云详细形态简易分析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 历史记载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较新观测记录 1976年07月27日,日本真锅异彩极长条地震云;0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观测未考证)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实测) 2008年05月09日,天水异彩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观测未证实) 2008年05月09日,山东临沂不知形状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观测证实) 2008年05月31日,合肥大范围鱼鳞地震云;06月01日巴士海峡6.3级地震(实测) 2008年06月12日,齐齐哈尔放射条带地震云;06月14日本东北部7.2级地震(观测未考证) 2008年06月29日,宫城观测到白色单条地震云;07月16日日本京都外海地震6.6级地震(观测未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