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语:6月28日深圳高校招生咨询会在会展心中举办,3万人次的家长和考生都对自己中意的高校进行了面对面咨询,从咨询现场来看,深圳考生更青睐本地高校。 6月28日会展中心8号馆里人头攒动,在深圳市招考办举办的高校招生现场咨询会上,3万人次的家长和考生都带来了“十万个为什么”,就自己关注的高考志愿填报问题,向各高校的招生老师面对面咨询。 据悉,参加本次咨询活动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外共172所高校。而记者在现场发现,广东省内外的高校呈现出冷热不均现象,深圳考生对于本地高校更青睐有加。 深圳共有5所市属院校在普通高考中招生 从深圳招考办获悉,今年,我市共有5所市属院校在普通高考中招生。其中,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自主招生批次招生,实行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 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技术学院的招生计划分为市外和市内两部分。 深圳大学今年在一本和二本a批次均有招生,一本专业不分市内外;相同专业针对市内外户籍考生设置了不同的专业代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深圳户籍考生放在三b批次录取,招收非深圳户籍考生放在三a批次录取,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户籍所在地,选择对应的专业代码或将志愿填在对应的批次。没有准确填报志愿专业代码或批次的考生将无法被录取。 深圳招考办:填报志愿不妨“冷热”兼顾 除了深圳本地的高校外,深圳考生对广东省内高校、港澳地区高校也情有独钟。针对这种情况,深圳市招考办的工作人员特地提醒大家在填报志愿时,“冷”“热”错开,切忌扎堆。 市招考办主任陆万伟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切忌片面强调高校的地理位置,要正确处理选择省内高校和省外高校志愿的关系。“我的建议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省内和省外、市内和市外的学校都要相结合,不要只盯着一所学校。 在填报志愿时,勾选‘服从调剂’将增大被录取的机会”,陆万伟说。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对广东适当增加了本科招生计划,特别是985、211工程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整体实力处于领先地位,学科特色明显、学科优势突出,鼓励广大考生积极报考省内外重点高校。 一些貌似“冷门”的地区,比如:西北、东北,也有很多教学质量很高的名校,更有不少专业在业内属于领先水平,深圳考生的眼光不妨放得长远些。(记者 吴吉) 省内外高校共172所参加了高校咨询会 据悉,参加本次咨询活动的省内外高校共172所,其中一本院校58所,二本院校58所,专科及国际学院共56所。从昨日的咨询现场来看,省内招生计划多的知名院校以及沿海城市的院校依然最受考生青睐,其中,深圳本土高校深圳大学的展位前,更是被考生和家长们围堵得水泄不通。深大也派出强大阵容,除了招生办的负责人以外,其他各院系的老师也来到现场,向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 采访中,不少高校对广东尤其是深圳的考生表示青睐。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广东招生组负责人表示,由于学校在广东招收的生源十分优秀,今年与去年相比,学校增加了10个在广东招生的名额。今年南开大学在广东的招生名额也有所增加,今年该校投放到广东省的招生计划80名,比去年增加了23名,在广东的招生人数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部分高校广东招生计划和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 该校今年在广东招生120人,其中文科61人,理科59人,比去年增加10人。对于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实行分数级差的办法,每个专业之间级差为1分,考生只要服从专业调剂,进档后保证不退档。其中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在第一批本科单独招生,学生毕业后将获得中法两国名校的各自学位,还可进入法方合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南开大学 今年该校投放到广东省的招生计划80名,文科27名,理科53名。录取原则方面,采取总分优先,专业之间没有级差的原则,即按高考成绩排队,高分优先选择专业。对专业不满意的考生在入校一年后可通过申请和选拔,重新选择专业,每年允许新生总数10%的学生转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 今年该校在广东招生计划为205人,文科23人,理科174人,艺术类8人。招生组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年在广东录取的学生最低排位理科为8400名,文科为2600名。录取采取总分优先的原则,专业之间没有级差,考生入读该校后还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分别是大一上学期12月和大二开学时。 四川大学 今年该校在广东的招生计划是137人,文科13人,理科107人,艺术类17人。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该校实行分数级差的办法,第一二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3分,其余专业志愿之间级差为1分,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其他未能录取满额的专业。 深圳大学 广东省总计划5569人,其中列第一批录取2439人(不分区域),重点高校面向广东贫困农村地区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80人;广东2A计划3050人,其中深圳计划1650人、市外计划1100人、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高职本科计划300人(不分区域)。外省计划900人;其他类计划131人(含运动训练专业及高水平运动队6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