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传统连接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卯结构是中国家具对世界家具文化的独有贡献,它的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本文介绍了榫卯的起源、分类和加工方式,引申出古典家具到现代家具结构的演变和连接方式的改变,以及整木定制的连接方式和问题。在对比了欧美橱柜行业的连接方式之后,从榫卯工艺传承角度对美国木得易隐形连接件做了比对分析,并介绍了中国整木定制行业对它的创新应用。 01 榫卯与中国家具 榫卯结构起源于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榫卯结构来自于宁波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已经有7000年历史。当时的木结构建筑使用干栏结构,使用最基本的榫卯来连接木质构件,是以后各种复杂榫卯的起源。 以后随着中国木质建筑工艺水平的发展,榫卯结构也演变的越来越复杂和精巧。目前看到的古建筑基本都是木梁柱作为框架,梁柱之间使用复杂的斗拱结构结合。榫卯结构在中国发展到了巅峰,这在世界木结构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出如此复杂的建筑构架方式。 中国古典建筑 历史上,家具的发展一直深受建筑的影响,无论是在材料,风格,结构和工艺上都是如此。因此中国古典家具的也是梁柱构架,并使用榫卯连接,经历多年的发展,在明清时代达到风格和工艺的巅峰,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代表。 中国古典家具 红木椅子 明清家具简约、内敛、优美的风格,和榫卯结构是分不开的。榫卯结构的连接完全隐藏在家具部件内部,家具部件本身就是连接件,不需要额外使用连接件,家具的造型才能流畅简洁。榫卯可以在较小的部件上实现最大的结构强度,所以家具用料才可以精简到极致,达到减之一分则少的设计境界。 在中国家具达到巅峰的明清时期,欧洲也正处于文艺复兴阶段的高峰,巴洛克风格(1600-1750)和洛可可风格(1700-1800)正在欧洲风行,并对欧洲之后的艺术,建筑,家具,装饰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受其风格影响,欧洲家具以块面结构为主,曲线多变,雕刻华美,描金涂漆。下图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家具: 在家具的结构上,欧洲家具的连接方式比较简单,大多使用木钉和木棒隼,并使用胶粘加固,虽有简单的榫卯应用,但仍处于非常初级的水平,也并非是家具的主要结构连接方式。 综上所诉,榫卯起源于中国,虽然并非中国所独有,但只有在中国才在结构,形制,加工工艺,艺术价值方面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中国建筑和家具文化中核心的部分之一。 02 榫卯分类 随着家具制造工艺的发展,家具榫卯发展和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种类,用于实现家具部件的制造和部件之间的连接。因为尺寸和强度所限,总体来说家具榫卯要比建筑榫卯简单的多,但是根据应用需要发展出了很多特有的结构,很多结构除了具有实用性之外,还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是家具设计风格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照用途,家具中的榫卯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拼板 用于将较窄的板材拼成宽板,比如桌面,椅面,门芯板等。拼板至今仍是木业备料的基本工序,拼板的质量和稳定性对成品品质有着重要影响。除了最简单的侧面拼接之外,对品质要求更高的工厂往往会采用人字槽拼,搭口拼和穿条拼等工艺来增加胶合面积,提高产品稳定性。 拼板拼接 拼板嵌端 用于在直拼板的端头加装横板,如桌面板端头,门板的边框等。除了遮盖木材端头更美观之外,也有固定拼板宽度方向变形,增加稳定性作用。 企口镶端接 直料纵向接长 用于将短料纵接成长料,现代家具基本都是会使用指接工艺,适合设备批量高效生产。在手工业阶段,则完全要通过榫卯结构来实现。 嵌入镶端接 弯曲件的制作 在中国古典家具上,普遍使用弯曲和弧形部件,加工时用榫卯将短料接长,以及将弯曲部件连接。 框架的链接—平面嵌入 在家具部件连接时,平面嵌入或者开口嵌入是最简单的连接方式,对工艺精度要求最低,节约人工,但是强度和耐用性也是最低的。 直角嵌入接 框架的连接—开口插入 开口插入是开口嵌入的升级,比嵌入增加了结构接触面积。通过过盈配合,在榫头和卯眼之间产生摩擦力,家具的结构更加稳固。 直角开口插入明接 框架的连接—夹角连接 在制作“L”型或者边框型部件时,发展出来的特有连接方式。 夹角多榫开口插入接 相框结构 代表性的有抽屉盒,柜子柜体等平板连接而成的箱式结构,称为箱框结构。需要用榫卯将平板连接在一起。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燕尾榫,坚固、美观、耐用。 燕尾对顶接 方材三方向连接 将长,宽,高三个方向的方材部件连接在一起,这是工艺难度最高,也是最具美感的榫卯结构。尤其是其中的综角榫,代表着中国家具榫卯的工艺巅峰。在综角榫连接完成后,整个家具浑然一体,结构流畅自然,完全看不到连接点,是明清家具的重要特征。 双榫综角接 03 榫卯的加工 传统工艺完全是工匠手工加工,榫卯的复杂程度和精度也是家具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仍然是木匠的传统工具:刨、凿、锯、钻、锉等,只是根据榫卯的特点,发展出专业形制和尺寸的工具。 工匠手工作业的速度很慢,每个榫卯都要从计算,划线开始,先初步下料,再一步步精修,试装和微调,直到达到完美效果才可以。一旦任何一步加工失误整个部件就报废了,又要从头开始。 数字化加工技术: 利用电脑软件、网络和数据库,先对产品进行加工设计,然后将这些设计的工艺数据,传递到机器设备,实现全程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制作。 北林的伊松林、何正斌等学者,开始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将设计师的家具零件图,制作出数控制的加工路径图,化为加工代码和制作加工卡,然后利用数控设备制作榫卯。 并且用数字化加工方式,进行 加工实例 插肩榫平头案加工过程 特点: 正牙条:牙条的轮廓线是不规则的样条曲线。 腿:轮廓线不规则,插肩榫的榫肩不是45°,加工过程难调准。 现有的加工方法: 1、用薄板(密度板、胶合板等)按照图纸做出模具。 2、靠着模具,把轮廓线画在木料上。 3、把画好线的木料用细木工带锯大致的加工成需要的形状。 4、把模具用钉子钉在上一步完成的木料上,在地锣上加工,模具靠着轴承。 5、尖角部分需要留出一小部分,故意不加工到位,等组装后再用木锉锉掉。 加工过程复杂且技术含量高。 当然,只加工一两件,手工还是占优势的,但是如果大批量、长期生产,那数字化生产就有绝对的优势,而将来可能是唯一的选项。 利用数字化加工: ——安全 ——操作简单 ——长期使用成本很低 ——精度高,达到0.1mm的误差 目前这些数字化设计,都有现成的软件,比如JT Paint等等,非常方便。 这是值得推荐的一种生产方式,当然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式,但这是一个趋势,一个让传统家具生产进入工业化、智能化的趋势。 榫卯设备 对熟练工匠的依赖一直是制约榫卯结构大范围应用的瓶颈,复杂手工劳动带来的效率低下也大大增加家具制造的人工成本。 近几年,国内已经开发出专用的榫卯加工中心,可以加工出包括综角榫在内的复杂榫卯。常用榫卯的参数已经预存在设备里面,只要根据部件规格输入尺寸参数即可自动完成加工,普通工人经过培训即可操作,生产效率比手工大大提高,是红木家具企业实现工业化和批量化的加工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