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ppt课件古琴(古琴曲音乐鉴赏)

时间:2023-03-20 21:38来源:考试资源网 考试资料网
高中音乐鉴赏ppt课件古琴(古琴曲音乐鉴赏)

高中音乐鉴赏ppt课件古琴(古琴曲音乐鉴赏)

admin3周前免费1

高中音乐鉴赏《文人情致---高山流水志家园》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文人情致---高山流水志家园》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琴曲《流水》的欣赏,感受、体验其音乐中的绘景抒情。

2、初步了解古琴音色特点及古琴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古琴音乐在一个很大的层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审美意识。

3、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流水》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聆听、感受、体验音乐。

教学难点:了解音乐中绘景抒情的审美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音乐用《广陵散》片断。

一、 欣赏与体验

1、聆听音乐《流水》

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

a、聆听作品的同时,请你用给音乐命题。(点题)

b、作曲家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描绘景象的?

c、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古筝与古琴对比)

2、师生合作归纳

音乐具有绘景写意的审美功能。

作曲家借助音色模拟、节奏模拟等手法,模拟、表现自然界音响,以此引发人们想象和联想,达到绘景写意的目的。

3、介绍古琴文化的悠久历史及部分古代乐器

4、介绍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5、作品分段欣赏与分析

(音色三种,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洪亮,变化异常。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

6、完整欣赏作品,感受、体验音乐中的绘景抒情的特征。

(它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模拟性的描写为辅,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形象描写了涓涓流动的山泉和小溪,刻画了洋洋流水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把富有无限生命力的自然现象人格化了,实际上是人们崇高感情的升华,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思想境界。)

二、讨论与探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音乐能否表现出具体的情景?

三、总结与拓展

1、总结:音乐是以旋律、节奏、音色等来表达作曲家及演奏人的思想情感。音乐能够把诸如快乐、安详、激动、悲伤、活泼、庄严等的情感传达给听者,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音乐能不能表达具体的事物?像高山、流水。应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没有文字那么确切。音乐表达的手段是“声”,所以,凡是描写有声的事物,比较能够写得像。(《百鸟朝凤》、《赛龙夺锦》)这些音乐称“描写音乐”。音乐还能够描写比“高山流水”更为复杂的事物。《十面埋伏》《图画展览会》等。但这些作品,听者都需要先知道内容,才能够把内容体会得具体。当你已经知道那些音乐的内容,又多少习惯音乐的表现方法,就能够听得出那些音乐中生动的形象了。

2、“《流水》遨游太空”的故事: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是否可以作为与地球以外的人勾通的一种语言呢?

3、结束语: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古琴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早在春秋时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曲风文雅,意境高远。

高中音乐鉴赏《文人情致---高山流水志家园》教案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文人情致”单元第一课时,选用的是中国古代音乐中代表性的器乐作品:古琴曲《流水》和《广陵散》,这两首作品反映了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古琴曲的音乐“清、微、淡、远”风格特点,通过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古琴曲中各种不同音色特点以及多种指法的运用特色,赋予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意境幽远而有古朴性。课前选用古琴主奏的音乐《阳关三叠》入手,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歌声,创设音乐情境,高一学生对唐诗----《阳关三叠》中的歌词并不陌生,可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出课题----文人情致。聆听《流水》的部分音乐,结合课本和课件文字相关提示,初步感知古琴的韵味。重点欣赏《流水》,通过引导学生用唱一唱主题音乐,对比不同风格的音乐等方式参与欣赏,进一步从感性到理性,加深对古琴曲的音乐风格特点的印象。最后的环节主要拓展学生对中国十大古乐和古代乐器的知识面,告诉到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方式方法,做到学有所获。

教学内容:

1、 古琴曲《阳关三叠》

2、 古琴曲《流水》

3、 筝曲《高山流水》

4、 琵琶与乐队《十面埋伏》

5、 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

教学目标:

1、 课前欣赏古琴《阳光三叠》音乐片段,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听辩乐器,导入课题。

2、 浏览性欣赏《流水》部分音乐,初步了解古琴音乐风格特征,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

3、 重点欣赏古琴曲《流水》,进一步知道古琴中泛音,按音等音色特点及滚拂指法的运用,体验并感受音乐的表现意境。

4、 对比欣赏筝曲《高山流水》,简单说说两首作品不同风格特点。

5、 拓展性欣赏《梅花三弄》及《十面埋伏》等音乐片断,了解中国十大古曲以代表性的古代乐器。

教学重点:欣赏古琴曲《流水》,对古琴曲音色特点的分辨。

教学难点: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对古琴曲的音乐“清、微、淡、远”风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部分:

1. 课前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问:说出主奏乐器是什么?

导入语:古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之一,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古琴是文人必修的乐器,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化身。千百年来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诠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2. 首先聆听《流水》音乐,简单说一说你对古琴音乐的印象。

课件提供关键词:古琴音乐意境特点:清:清晰,清纯;微:细腻,精致。谈:自然,空灵;远:意境悠远,意外有意。

3.课件打出:古琴图片,文字简介: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又称“七弦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色有三种: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实或虚,清越明亮。(琴音韵极佳,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设计意图:因学生对古琴曲的音色特点很陌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聆听《流水》音乐片断,大致了解内容,初步了解古琴音色特点)

二、 第二部分

导入语: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欣赏古琴曲《流水》,进一步了解古琴是通过那些手段来表现这一独特韵味的。

请同学们讲一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师补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隐身不复鼓)

1、聆听全曲,问题设计:

全曲速度、力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2、分段聆听:

(1)唱主题音乐,见课本谱例

(2)聆听并分辨音色特点

介绍主要指法:右手:挑、勾、剔、抹、滚、拂等

左手:吟、揉、绰,注、进、退等

(3)简单了解古乐谱从文字谱到减字谱,进而发展到简谱的过程。

(3)聆听第三部分,思考:主要的演奏指法是什么?

讨论音乐所表现的是实景、实情?

3、 复听音乐,体验音乐意境:

问题设计:讨论音乐所表现的是实景、实情?

导入语: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航天者”宇宙飞船,携带了一张特别的名为“地球之音”的镀金唱片,其中录《流水》,科学家希望这首琴曲能在漂渺无限的太空中为地球上的人类找到天外的知音。

4、 对比欣赏筝《高山流水》,体验并讨论两者之前的异同点,你喜欢哪个版本,说说理由。

多媒体出示:古筝图:文字简介: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将以唱、想、议、思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步走进古琴曲的意境中,在分段欣赏的基础上,了解古琴的音色特点及不同指法演奏特色,加深对琴曲的印象。)

第三部分:拓展欣赏,了解:中国十大古乐和古代乐器音色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古乐曲:《高山流山》、《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打★除外,其余均为琴曲。

1、 听《十面埋伏》片断,说说主奏乐器,音色特点。

2、 听《梅花三弄》片断,说说主奏乐器,了解编钟。多媒体展示:编钟图:简介:我国古代的打击乐器,被称为“歌钟”,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最后小结:中国的古代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值得大家一听,聆听、聆听、再聆听,你会从中获得许多,不信,你可以试试,让这些音乐能够相伴你左右,为你的生活、学习添加色彩,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到GOOGLE或百度网站,输入你想听的作品的曲名,你就可以享受音乐,当然,MP3也非常适用你聆听。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和聆听音乐的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为其终生喜欢音乐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教学后记

1. 学生对本节内容虽然不太熟悉,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及录象的相关内容介绍,学生对古琴文化产生了相应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古琴的指法特点和音色的了解,学生基本能够听辩出音色特点。如果现场能够有古琴的话,或许效果会更好。

2. 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将古筝曲和古琴的音色加以对比,使学生了解到古琴的古朴、空灵和深邃,对古筝优雅婉转的音色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了解到二首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

3. 值得反思的是要在“师生互动”上下足功夫,问题的设计要更明确,更有指向性。真诚希望各同仁提出宝贵建议!

高中音乐鉴赏《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或整理古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杂志等方式查阅音响和书本资料。

2、相关教学用具:CD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

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

二、听赏部分:

(一)《扬州慢》

教师提问: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引出姜夔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96)冬至日,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1、请学生朗诵诗词(感受其中意境)

2、听赏《扬州慢》

3、完成书本174页: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内容做简要的评论

4、教师小结

(二)《阳关三叠》

1、教师提问:何为阳关?何为三叠?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现在古阳关虽已被流沙掩埋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迹,其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遍地散落。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了三叠: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

2、提问: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诗词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们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阳关以西还是贫荒绝域,自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贫荒的艰辛寂寞。因此临行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体验,包含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聆听合唱曲 注意哪个段落重复了三遍,区分上阕和下阕,并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实践部分:

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拓展部分

学生听赏当代抒情歌曲《我爱你,中国》

比较与《阳关三叠》、《扬州慢》在风格上的不同。

五、总结下课

高中音乐鉴赏《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二

教材分析: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新课标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两首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扬州慢》。

本课以课本中《阳关三叠》为基础,结合语文、历史知识,和流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展示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魅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2、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具准备:

1、音响资料:《阳关三叠》(独唱曲)、(伴奏曲);

《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歌曲

《虞美人》(独唱曲)

《相思意》(新世纪音乐)

《相见时难别亦难》(流行歌曲)

2、音像资料《踏歌》(舞蹈)

3、高一语文教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更是千古佳句。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

《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虞美人》李煜

3、讨论: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

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七、布置课外探索及总结:

l、课外探索:在高一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你感兴趣的诗词,试着为它谱曲。

2、介绍谱曲的有关知识。

3、总结:

(1)学生总结

(2)老师总结:

a、诗词中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b、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c、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我们常说:诗歌诗歌,可见诗和歌是有联系的,《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古代的唱词,古人谱上动听的曲子,唱着学,学着唱,也就容易学了。我们学宋词的时候,注意到了,有词牌名、曲牌名之分。宋词的词牌,其实也就是乐曲。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元曲和宋词一样,都是有曲谱的,一个词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动的,剧作家或依声填词,或依字行腔,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戏曲。但令人遗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剧本而没有留下音乐。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一些零散的古籍看出一点音乐的足迹和端倪。

中国古代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在学习音乐时,则可以通过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来感受其意境。因此,学习音乐不能只专一门而忽略其他,艺术是相通的。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使音乐步入更高的境地。

4、齐唱《但愿人长久》结束课程。

教学后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小节从教材出发点来看,主要以介绍和了解古代歌曲,但这一设计与学生的欣赏兴趣相距甚远,学生未必能很好的去理解。但如果从另外一个出发点,介绍歌曲中的古代诗词艺术,以及与音乐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施展与探索的空间,并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交流、讨论、学唱、欣赏,很好的将学生引导到古代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它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同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进一步的参与到探索音乐创作中的实践活动中……

本课设计较成功之处就是将教材拓宽了,以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为导入,并贯穿全局,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普遍能接受并积极参与。

如何进行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课堂导入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音乐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就不太重视,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思考过后,我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心甘情愿、热情洋溢的跟随你走进音乐课,那么,新课的开端——导入是很重要的。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 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我根据平时学生们的表现而采用的一种方法,长时间来我发现,虽然他们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着天真和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师上来就长篇大论要容易和喜欢,于是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比如说,在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时,我讲到:“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 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故事讲完,我看到了学生们哀伤的表情,接着我不失时机的说:“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歌声来听听孟姜女的倾诉吧。”由此就把学生们引入到了本课主题,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们很容易的就总结出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 视频导入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音乐世界。音乐课不再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架琴、一台录音机”了,它集形、声、色为一体,让学生在强化听觉效果的同时,也从视觉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我在上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走近藏族歌舞一课时,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场面载歌载舞的场景,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他们高亢的歌喉、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三、 听辨导入法

听辨导入法是音乐教学独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迅速进入主题。在讲民歌时,我选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两首民歌片断,让学生听,听完后告诉我这两首民歌分别是哪个民族的。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自然就听得仔细认真。还比如,让他们听乐曲中都使用了哪些乐器或主旋律出现几次。通过听辨,学生们有兴趣试探一下自己耳朵的灵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问题准确性高,上课的效果自然就好。

四、 语言导入法

语言艺术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并富有激情,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亲切自然的语言表述,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想象,为之动情,感受其美。在欣赏古琴曲《流水》这首乐曲时,我先放上音乐,然后随着音乐有感情的说:“涓涓的山泉、奔腾的江河,跌宕起伏的琴声,演绎出一种百折不回、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就是我们正在欣赏的古琴曲《流水》。”简短精炼、富有感情的语言导入,让学生立即沉浸在悠悠古琴之中。

五、 问题导入法

教学过程的深度开放,不等于放手让学生自学,恰恰相反,和传统教学相比,对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管是知识储备上还是课堂驾驭能力上,都给老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很多实际教学表明,只有在老师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引导下,学生才能顺着科学的思路去探索和总结。例如在《非洲歌舞音乐》这节课中,我在引入环节采用了问题导入,设置了几个问题,“在这首音乐中,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它主要使用的乐器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找到答案了就找出了非洲歌舞音乐的特点,也就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

六、 特长生展示导入法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生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但是在每个班级里,都会有一两个甚至几个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我们一直都在高度提倡不要忽视“弱势群体”,但是我们也不能浪费这些有利的“资源”,他们是课堂中活活生生的例子,能够直接影响其他学生对待音乐的态度。比如:在《音乐与人生》这一节课中我们要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于是,我就安排本班一名会弹奏琵琶的同学在课前为同学们演奏了一曲,然后给大家介绍介绍琵琶,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包满的精神进入学习的状态,效果很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专长的学生,如唱歌、跳舞、钢琴、朗诵,还有在其他学科比较突出的学生,如地理、历史、美术等,我都会不失时机的利用这些“活”资源,这既给了他们自我展现的机会,又增添了课堂气氛,使音乐课“活”了起来,效果甚好。

七、 教师示范导入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多专多能,善于表演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在课堂上,教师的表演不但能起到“示”与“范”的作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理解。教师把表演运用在课题导入上,更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在进行《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节课的学习时,我在课间就播放“阳关三叠”为背景音乐,等同学们都安静的做好后,我就开始有感情的、大声地朗诵“阳关三叠”这首诗,“渭城潮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语音落下,响起一片掌声,然后我不失时机的说“这首非常好听的律诗在唐代时被编成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大家想不想听呀?”得到的是急切的、肯定的声音“想听。”这样便自然的引到了本节课中来。同样,在讲京剧这一课时,我并没有一上来,就讲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等枯燥的京剧知识,而是以我范唱的一首现代京剧《唱脸谱》为导入点进行京剧的学习的。这样的以身示范的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良好的形象,对以后的音乐鉴赏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还有像直接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成语导入法等等,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只要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经过认真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方法,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的学习。我相信,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在我们所有老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精彩的音乐课课题导入设计会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的,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音乐。


    “高中音乐鉴赏ppt课件古琴(古琴曲音乐鉴赏)”由考试资料网(www.kszl.net)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具体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