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瞬(fengshun2019668) 巍巍红山,辽阔草原,激情沙漠,纵横百里,看各异景观。历史悠久,文化聚集,崇文重教,感受文化底蕴,魅力无限。赤峰作为一座人文大市,崇文重教的历史也是悠久长远,今天小编就带您一同去了解一下赤峰的教育史。 赤峰教育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本地区已有官办学校,西汉初有官学术馆。 辽代仿唐制,教育机构有国子监、太学、府学、州学、县学。皇族和臣僚子弟拥有受教育的条件,民间也设有“蒙馆”、“经馆”、“家塾”。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政府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在赤峰街原文庙处建立赤峰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892年)在赤峰文庙办起学馆,这是赤峰第一所小学。民国后在此基础上办起了男女分班小学,后改成文庙小学。科举时代,赤峰地区由私学而科举者,共有进士2名,举人36名,秀才116名。 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赤峰城乡先后建立了16所小学。辛亥革命爆发时,赤峰地区有公立私立学堂26所,村塾和私塾147处,入学者有3000余人。 民国时期赤峰教育有了较大发展。林西县、克旗、敖汉、左旗、喀旗等地,相继建立起公立小学,克旗创办萃英小学,右旗创办普励学校,宁城建起大城子蒙古族第一小学。从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二年,赤峰地区各旗县都有了公立小学,赤峰城里有了中学,共计有学校113处,在校学生5906人。还有私塾和家馆406处,塾生8100人…… ▲清末民初赤峰城区学校设置图 赤峰中学 1922 年,赤峰县劝学所徐继宗等乡绅呈报热河都统,要求在赤峰创办中学,获准,但因资金不足而搁浅。次年,乡绅杨裕民和商会支栋等 25 人联名呈报赤峰县长戚廷瑄,提议创建中学,获准。遂将二道街西段路北高等小学校改建为赤峰中学。这处校址原是承德寿王坟镇常家在赤峰的大商号。1903 年,常家听说赤峰设立高等小学堂,于是将该院无偿捐献充作校舍,该院共有四重院落,贯通整个二道街和头道街,共有房屋 70 余间。1924 年,赤峰中学正式开学,成为赤峰历史上第一所中学。 ▲1925 年 6 月 8 日,热河道道尹公署指令第 982 号文,委任孙品璋为赤峰中学校长的鉴核文。孙品璋为前清拔贡,由赤峰县知事杨裕文推荐。 ▲图为“赤峰中学”平面示意图 ▲如今这棵年逾百岁的古柳树,成了赤峰中学的唯一历史见证,现仍然生长在赤峰三中校园内。 ▲赤峰中学 1924 年建校时的大礼堂(中山纪念堂)后为理化实验室。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赤峰中学继续使用伪满时期国高建立的礼堂和运动场。 ▲原理化实验室如今风貌依旧,但已变成家属住宅区。 赤峰中学于1925年改为赤峰县立初级中学。1933年,被日军占据,校舍迁往六西街路南。1938年,日伪统治时期改称满洲国热河省立赤峰国民高等学校,赤峰光复后改为赤峰中学,国民党占领赤峰后改称赤峰普通中学。1948年,成为热河省县立第一中学。1949年,改称热河省立第一中学校。1950年,改名为赤峰初级中学。1951年,又改称为热河省立第一中学,1955年热河省撤销,改为赤峰中学。1956年,热河省立第一中学改为赤峰第二中学。1957年,赤峰二中分成两所学校赤峰二中和赤峰三中。高中部随二中迁往园林路新校舍,建立高级中学,三中仍设在原校址。1958年改为工业学校,到 1962 年工业学校迁出至现哈达街东段内蒙科技出版社处。三中仍沿用赤峰三中校名。 赤峰三中 ▲改为赤峰三中后的原赤峰中学校门。 ▲“文革”时期赤峰三中参加体育比赛和歌舞演出的同学在原理化实验室前合影。 赤峰第一中学(蒙中) ▲赤峰一中教学楼始建于 1955 年,是赤峰教育界出现的第一座现代化教学楼。上下两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 1300 平方米,由热河省政府投资兴建。足见当时国家对赤峰地区民族教育的重视。 ▲1955 年,热河省建制撤销,赤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卓盟中学改名为赤峰中学,1956 年 3 月 30 日更名为“赤峰第一中学”。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赤峰一中的校门。 ▲1950年,卓盟中学文艺宣传队全体合影。 ▲赤峰蒙中教学楼 ▲1984年,昭乌达盟撤盟改市,学校改名为赤峰市蒙古族中学。校名由乌兰夫副主席题写。 赤峰二中 1923年,原赤峰高等小学改建为三年制的赤峰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二道街西段路北,这就是赤峰二中的前身。1934年校名改为热河省立赤峰初级中学,1938年又改为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这就是赤峰地区的国高。1949年校名改为热河省第一中学。1950年改为赤峰中学。一年后成为与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联系的重点中学。1956年学校改为赤峰第二中学,规模发展到37个教学班,1500名学生。1957年学校迁到了赤峰市园林路。赤峰二中从建国到1987年共毕业13000余名学生,遍布国内外各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赤峰的学校开始大规模扩建,学校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昭乌达盟首府所在地由林东搬迁到赤峰,六道街以南至火车站之间的新市区建立,旧城的老校舍逐步向新市区搬迁。1957 年赤峰二中新校区在园林路落成。图为当时新落成的二中大礼堂。 ▲赤峰二中物理教师孙其伟、薛开诚指导学生制作教具,锻炼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赤峰二中开设的军训课,学生持枪在铁丝网下匍匐前进。 ▲上世纪六十年代,赤峰地区的教学质量在自治区名列前茅。自治区教育系统提出“学福建,赶赤峰”的口号。1960 年 2 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赤峰二中召开全区中学教育现场会。图为教育厅负责同志在会上作报告。 ▲赤峰二中李家林老师在给学生上地理课。黑板上伟大的祖国标题十分醒目。地理课已超出了学科的范围,带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 ▲1957 年,赤峰二中搬迁到园林路南端,新校区清一色的平房建筑,但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学校的各种功能。图为 1990 年赤峰二中大门及教学楼。 赤峰四中 ▲1959 年新组建的赤峰四中 校址位于六东街(现哈达街东段)路南,占地面积 3.3 万平方米,第一期建筑面积 756平方米,在校生在“文革”前达 808 人,成为赤峰市实行二部制的试点学校。照片背景为四中校园主建筑。 赤峰八中 ▲1974年由原市政府改建后新成立的赤峰八中校门(三东街粮市路东)。 赤峰回民小学 ▲伊斯兰小学 由赤峰伊斯兰教协会主办,地点设在赤峰清真南寺。办学资金由回族群众集资,亦称回族国民义塾。只有一个班,一名教师。1945年3月在此基础上创建回民小学,校址也迁到现在回民实验小学的位置。图为伊斯兰小学全体师生合影。背景为清真南寺正殿。 ▲赤峰回民小学。 ▲赤峰回民小学教学楼。 赤峰难民子弟学校 1948 年 5 月 26 日,国民党空军轰炸赤峰,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许多孤儿无家可归,浪迹街头。党和政府为了妥善安排这些孤儿,在三西街原福利院成立了难民子弟学校。8 月 24 日,赤峰难民子弟学校开学,招收孤儿 70 余人,分成三个教学班,开设一至六年级课程。建校初期,生活比较艰苦,学生每天定量供应。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提高生活水平,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自己种菜、养猪改善生活。1953 年学校改称 儿童教养院,归属民政局领导。1958 年学生陆续安排工作。剩余学生与呼市儿童教养院合并。 ▲难民子弟学校 图为1949 年学校成立一周年之际全体师生合影。 ▲1978 年 3 月,难民子弟学校在赤峰的学生与老师一道纪念学校成立三十周年。 赤峰华峰小学 赤峰华峰学校是赤峰天主教会创办的私立两级学校。华峰学校的校名,最初是圣诺汉伯尔格曼公学。1920年由比利时闵神父用教会款主持筹建,校址在赤峰天主教堂东院。1930年有中国神甫孙致中任校长,改校名为华峰学校。1945年学生最多达到700人。1946年赤峰华峰学校解散。 ▲华峰学校 图为华峰学校第五届运动会选手合影。 赤峰国民高等学校 1938 年 1 月,将县立赤峰中学改为省资办理,更名为“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贯彻执行的是伪满洲国制定的以宣扬“王道精神”,推行日满“民族协和”的奴化教育方针。1945年日本投降,赤峰解放,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中学,校名定为赤峰中学。 ▲伪满赤峰国高学生合影。 ▲图为赤峰国高学生集会为康德皇帝“祝寿”。 日本寻常高等小学 日本占领赤峰以后,大批日本侨民涌入赤峰从事商贸活动,日侨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1934 年,日本人居留会在二东街日本领事馆门面房开设小学。建校之初为初级小学,设两个班。1935年又增设高等科,称完全小学,拥有学生40人,教员两人。 ▲1934 年 4 月 3 日, 赤峰日本居留民小学开办纪念合影。1933年3月,日寇侵占赤峰后,基于统治东三省的经验,强化了奴化教育的力度。不仅各中小学都增加了班级,还在六道街西(现女人街东)建立了“赤峰居留民小学校”,这是日寇在赤峰办起的自己的第一所学校。至此,流行千百年的私塾制度在赤峰划上了句号。 ▲日本寻常高等小学 图为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校门。 ▲1936 年,日本人居留会又在南门外西侧新建寻常小学新校区(原蒙中)。新校区占地宽广,校舍建筑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经费充足,学生多时达百人。相对比中国人办的学校多半利用旧庙,师资短缺,经费匮乏,形成十分明显的差异。图为新建的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校舍。 赤峰街公立女子优级学校 赤峰现代女子小学教育始于 1904 年成立的赤峰文庙女子初等小学堂。女子小学教育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 1922 年,女子国民学校达到 4 所。日伪时期,实行所谓的新学制,将私塾和初级小学改为国民学会和国民学校。把五、六年 级抽出来组成国民优级学校。 ▲1944 年,赤峰街公立女子优级学校全体师生合影。 财神庙小学 ▲图为 1935 年赤峰国民女子两级初级小学校(财神庙小学)为日本女教师吴四妹归国送行时的合影。 ▲日伪当局强迫学生在赤峰文庙前庆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生日。 崇正国民高等学校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喀喇沁右旗王爷贡桑诺尔布创办养正学堂,招收旗民青少年入学,一切免费。共招学生50名,多系王公贵族子弟。课程以蒙、汉文为主,兼学书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贡王为养正学堂题楹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正风易俗是所望于群公”,遂改校名为崇正学堂。 ▲1902年喀喇沁旗亲王府崇正国民高等学堂,图为旧址。 ▲崇正学堂第一期学生合影。 ▲伪满喀喇沁旗崇正国高的学生在早操前被强迫向东京和新京方向祈祷。 ▲伪满喀喇沁旗崇正国高的学生在上课前被强迫宣读溥仪“诏书”。 毓正女子学堂 贡桑诺尔布修改“燕贻堂”为校址,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夏季,毓正女学堂正式开学。按照时间顺序,上海务本女学堂和爱国女子学校创办时间1902年,毓正女学堂排名第三(1903年)。朝廷赏给“壶教畅明”匾额一方,“壶”又做阃,指妇女,“壶教畅明”是赞扬毓正女子学堂的女子教育取得辉煌成就。毓正女学堂于1909年关闭,共创办6年时间。 ▲喀喇沁旗亲王府毓正女子学堂。 ▲毓正女子学堂开学典礼。 ▲毓正女子学堂第一期学生合影开学典礼。 ▲赤峰第一批留学日本学生,日本教师何原操子送毓正女子学堂学生去东京入学合影。 1903年,贡桑诺尔布开办崇正学堂公布训令时说过: 现今世界是以知识能力为贵,而不以门阀出身为贵。如欲富强,务须首先建立学堂……如识字教育,讲求卫生,并可培养其忠诚朴实,尊敬长上之优良品德。民族之振兴,有赖于民众之文化提高。一百多年过去了,赤峰市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资料来源《赤峰沧桑》、《赤峰教育志》 本文为《风瞬》原创 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