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霖,字润琴,河间府肃宁人。因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而被人们所熟识。作为最后一位状元,在当时风雨莫测的环境中,他的政治生涯可谓是坎坷而艰辛。 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刘春霖,并非豪门望族子弟,其父亲不过是当地最普通的差役。因其父担任皂役之职,按规定其后代不可参加科举考试,于是他在小时候就被过继给同一家族的伯父。他从小天资过人,又勤于苦读,熟读四书五经,并且能写得一手好字。18岁成为秀才,30岁成为举人,32岁一举夺魁成为状元。他参加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于是被人们成为“第一人的最后一人”。 庚子赔款让清朝的统治者终于清醒了,祖宗之法不改不行!统治者开始推行新政,内容涉及到国家管理的多个方面。其中关于科举制是否废除的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热点。这些争议让从小饱读诗书的刘春霖十分焦灼。若科举废除,前30多年的努力就毁于一旦。好在1903年正值慈禧70岁寿辰,虽大清帝国苟延残喘,气数将尽,但为了给慈禧贺寿,清廷决定依照旧历开恩科。正是这场考试,让刘春霖实现了“朝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荣耀。 对于刘春霖的状元身份,一直有这样的传闻:据说当时新科状元应为广东考生朱汝珍,但是慈禧是一个特别讲忌讳的人,认为他的名字和户籍不够吉利。一是因为其名字中的“珍”字。让她联想到了光绪皇帝最宠爱的珍妃。在八国联军闯入紫禁城,慈禧逃命之前,将她一直怨恨的珍妃投入井中,残忍杀死。二是因为其来自广东,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和康有为都来自广东。经此一事慈禧对于广东人,那是心存芥蒂。 而刘春霖的名字寓意深得慈禧欢心,“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寓意颇好,并且他的字也是赏心悦目,有大家风范。这一年刚好遇到大旱,迫切需要一场春雨。清末久遭天灾人祸,慈禧又是个极度迷信的人,当即将刘春霖定为本科状元。 二、“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新科状元原本应是风光无限,走马上任,可刘春霖等来的却是前往日本政法大学留学的通知。在日本的刻苦学习,让他大开眼界,虽意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落后,但30多年封建伦理的教化已经深深刻在骨子里。所以对于社会改革的方向,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君主立宪”。 1909年,刘春霖学成归国,抱着一腔热血,想要一展宏图。清政府对于自己培养的人才,也算是“厚待”,将其任命为咨政院议员,可是“预备立宪”本就是清政府谎骗天下人的说辞,因此刘春霖也并未有什么实权,但他却仍在努力将其所学发光发热,例如对于湖南巡抚杨文鼎私自发放国债的行为竭力抨击,虽然军机处和摄政王载沣都让他“得过且过”结束此事,但是他依然据理力争。 1911年,本是春风得意的刘春霖大展拳脚的时候,可辛亥革命的爆发却无情地打碎了这一切。霎时间,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作为效忠对象的皇帝没了,心心念念的“君主立宪”也凉了,刘春霖心灰意冷,他也无意于到新的民国政府做官,只得躲在北京的家中,终日饮茶作诗,舞文弄墨。似乎外界纷扰再与他无关,外人看来好不快活,个中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并不是没人请他出山,只是刘春霖顶着一个满清遗老的头衔,他的内心仍然坚守着君君臣臣的那一套。 在过了两年的清闲日子后,当时最大的实权人物——袁世凯,向刘春霖伸出了橄榄枝。这次刘春霖反倒答应了,毕竟袁世凯算是对他有“知遇之恩”,之前清廷大搞君主立宪时,袁世凯就大力举荐他参加,自己的老师杨士骧也与袁世凯关系密切。无论于公,还是于私,刘春霖都没有推脱的理由,于是他应袁世凯邀请,担任其“总统府内史”一职。 可令刘春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纯粹就是个工具人。袁世凯意图称帝,需要各省派出所谓的“请愿团”前来撑场面,刘春霖扮演的就是直隶省代表这一角色,在助袁称帝一事上可谓不遗余力。 在此之后,刘春霖在支持帝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张勋复辟之时,刘春霖同样是在老前辈康有为的号召下积极响应。在溥仪再度登基的庆典上,刘春霖作为满清遗老的代表人物,骄傲地穿着大清四品官服,到太和殿上为这个娃娃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其情之真、意之切,令在场人物感动不已。 虽然留学日本,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可是刘春霖依然无法抛弃心中的“皇帝”。帮助袁世凯称帝,支持张勋复辟的行为,让他与“新政”渐行渐远。 此后刘春霖对于仕途的发展不再过分关注,将目光转向教育。刘春霖虽早年熟读四书五经,但留学日本的经历,使他十分清醒地知道,新式教育对于中国的必要性。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他创办了主讲气象和农业的讲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民国初年,他还创办了“燕冀中学”和“明轩中学”,并担任董事。除此之外,他还向学校捐资捐物,致力于培养新式人才。 我们无法用“进步”或者“封建”来简单地形容刘春霖,在他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中国封建士人迂腐之样,又可以看到革新人士进步之思。正是这么一个复杂的人物,折射出时代变革的点点滴滴。 三、“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刘春霖虽然徘徊在“封建”与“进步”之间,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毫不动摇,守住了文人的气节。1934年,郑孝胥找到刘春霖,希望他可以去“伪满洲国”出任教育厅厅长,辅佐溥仪。郑孝胥来之前可谓信心满满,因为二人是密友,他十分了解刘春霖对于“皇帝”的执念。可是刘春霖的态度却让他吃惊,刘春霖不仅没有给他面子,并且要与溥仪决裂。对于刘春霖而言,如今的“皇帝”,俨然已是日本人的傀儡,早已不是昔日之主。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人占领了北平。考虑到刘春霖的身份与地位,日本人再次派遣其旧识王揖唐前来“邀请”,希望他能出任北平市长。但是刘春霖依然没有给旧友丝毫颜面,并且痛斥其为“筋骨软的东西!”。王揖唐并没有就此打住,第二天,日伪军就抄了刘春霖的家,并将一家老小赶出家门。面对软硬兼施的手段,他依旧坚定地守住了文人的气节,将国家大义摆在第一位。在此之后,刘春霖不问政事,通过写字卖字补贴家用,日子不算富贵,但是至死不做汉奸,始终是人生最后的底线。1944年,73岁的刘春霖与世长辞,留下了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生背影。 王揖唐 文史君说从打开圣贤之书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刘春霖的人生最高理想。可命运正是如此无情,革命的力量涤荡着一切旧思想与旧秩序,也摧毁了刘春霖视之为神圣不可侵的皇权尊严。在那个风云变幻莫测的年代,有着无数的“刘春霖”,在激烈的时代浪潮中,个人的发展与走向早已不是自我抉择的结果,大多数人只能如浮萍般随波逐流。然而回顾其一生,尽管在政坛之上,刘春霖并未达心中所愿,但是他在国家大义面前毫不动摇,在威逼利诱下泰然自若,守住了文人最后的气节,也践行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参考文献张升卫:《刘春霖:中国最后一位状元的风雨人生》,《文史知识》2006年第11期。 颜建华:《正直端方的刘春霖》,《贵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张玮:《“末代状元”刘春霖》,《同舟共进》2020年第12期。 (作者:浩然文史?昕冉自得)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