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绩效工资,许多一线教师颇有感触,不过,这个感触不是感激,而是愤懑。因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不公,一些教师甚至呼吁取消绩效工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部分学校在实施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平均化”,这种分配方式不以工作量,也不以教育教学成绩为分配依据,只要你是学校的正式教师,也不管你是一线教师,还是后勤工作人员,一律平均发放。这种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为什么要多上课多做事,要认真教学? 2、“职称化”,因为上级部门在核算教师绩效工资时是按照职称来定的,一些学校图省事,在发放时,也按这样的标准发放。这种方式也不认工作量,不认成绩,只认职称,有初级教师怒斥:凭什么高级教师们要比我们多拿几千元?我们工作量不比他们少,成绩不比他们差,甚至有些高级教师都不上课。 3、“领导化”,有学校发绩效工资,领导拿大头,教师被“割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有教师一针见血地说: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是学校校长和中层干部制定的,自然能左右规则,从而比一线教师拿的多。 这些问题一度严重影响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很多矛盾,不过,这些问题将在可能得到解决。 近日,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对中小学绩效工资分配作了重点强调,不得搞平均主义,且要向这三类教师倾斜。 一、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这个倾斜,应该是最合乎民意的,也是最实际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承担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辛苦自然不用说。在许多学校,班主任没有人愿意做,与工作辛苦、责任大有关,与绩效分配也有很大关系。 现在,《意见》明确提出,绩效向一线教师、向班主任倾斜,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二、向具有高级职称且仍在一线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高级教师不上主课,很常见,这种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1、评上高级职称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领导,本就不在一线教学,评上高级后更不愿意上主课了;2、有些教师,一旦评上了高级职称,认为职称到顶了,没有前进的动力了,反正不在一线教学,也不会影响工资收入,何必要去吃这个苦呢? 绩效工资向坚守一线教学的高级教师倾斜,肯定会吸引部分高级教师回归课堂,既能让这些高级教师继续发光发热,也能缓解学校的“教师荒”。 三、长期在艰苦地区、农村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倾斜。条件艰苦、评职称难,再加上工资收入低,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选择逃离。留住教师,就是留住乡村教育的希望,而增加农村教师的收入,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此次,《意见》指出,绩效工资要向农村教师倾斜,将会让农村教师的“工资袋”鼓起来,当农村教师工资越来越高,定会留住更多的优秀教师。 如果各地都能按照意见实施绩效工资分配,长期以来的绩效分配不公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一线教师将不会再吐槽:上课的不如休假的,职称低的不如职称高的,基层的不如当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