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组织安排,3月上旬,我有幸赴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了“永州市执行力+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学习。在为期一个星期短暂的学习时间里,本人认真聆听了教授专家的精彩讲座。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学到了经验,增强了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的信心。特别是在聆听了中国中央电视台余仁山专家关于《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关于《领导干部应对媒体和舆论处置》的讲课,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媒体时代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和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各级领导干部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就是面对媒体监督和网络舆论。特别是当前我们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各种负面报道和负面信息通过各类媒体渠道频频传播,各种社会不良舆论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导致一些问题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增加了领导干部的工作压力。不容否认,我们有一些领导干部因为在媒体面前应对不利,舆论处置不当,因此丢掉了官职。如何面对媒体,引导舆论,有效做好舆论处置工作成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成为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 本人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学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通过媒体联系群众、体察民意、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媒体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传递好声音,聚集发展正能量。下面,针对学习所得及所感,本人就领导干部如何有效应对媒体和做好舆论处置工作谈几点拙见。 一、坚持“三大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坦诚相待 诚实是领导干部正确面对媒体、面对舆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和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要将“诚实”二字贯彻始终。首先,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面对舆情、面对媒体、面对公众。不但要打开“窗户”,更要打开“大门”,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为媒体提供权威真实的信息源。不但要乐于公开“成就型”信息,还要敢于公开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型”信息,以开明开放、公开透明取信于民。接受记者采访时,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要以事实为依据,襟怀坦白,坦诚相待,知无不言。做到“六不”:不回避,不隐瞒、不撒谎、不猜测、不推测、不“作秀”。不能以任何理由害怕群众、隐瞒群众、欺骗群众。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突出问题、突发事件时千万不能采用“封、捂、压、盖、拖、堵”等错误做法。其次,要做到口径前后一致。面对媒体发表言论时,无论是陈述特定事件的内容,还是对事件所发表的看法、所持的态度,都要前后一致,不可自相矛盾,否则既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损害领导干部自身的媒体形象。 2、坚持诚恳谦逊,有礼有节 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要有涵养和耐心,一言一行要展现出诚恳、谦虚的态度,有闻过则喜、有过则改的雅量。 既要心诚,又要言诚,把媒体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记者,任何时候都不要与媒体对抗。对于媒体的质问和记者的追问、发难等,要冷静沉着应对,不污辱、指责、蔑视记者,这样才能赢得媒体和记者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出现对自己管辖内的负面报道、批评报道时,要避免与媒体和记者针锋相对,不要轻易激怒媒体和记者,与之硬碰硬。遇到媒体批评不要一触即跳,甚至反唇相讥,而要通过得体的动作和姿态,让记者感受到你认真寻找差距、改进工作的诚意。 3、坚持积极主动,抢占先机 舆论处置宜急不宜缓,应对媒体和舆论处置如果不积极回应,就可能会导致小事拖大,造成严重后果。 领导干部在应对媒体和舆论处置时,一定要树立“第一”原则,及时抢占舆论先机,占据工作的主动权。在行动上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应对,在舆论上要做到第一时间跟进、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组织评论,第一时间通过当地主要媒体传达第一声音,这样才能抢占信息制高点,牢牢把握舆论传播的主动权,不给不负责任炒作的空间,给谣言和小道消息传播的空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蝴蝶效应”。如果事件复杂,要根据进展情况分段公布,发出正面声音、消弭负面传言,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提升三种能力 1、讲究语言艺术,善“说” 领导干部在面对和应对媒体时,从某种程度来讲关键就在于“说”,说得好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此,领导干部要讲究语言艺术。要有自信,不能因为怕说错话而畏首畏尾。在回答媒体的问题时,要有严谨的逻辑,用事实、数据说话,注重表述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并做到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多说他们听得懂、能理解的话。对个别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甚至是挑衅性问题,要不被其“牵着鼻子走”,巧妙地做出回应,把话语权抓在手中。领导干部要牢记“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古训,在应对媒体舆论和负面报道时,掌握说话的“度”,讲话要留有余地,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在事情没有解决时,不要随意地肯定、许诺和保证,不要说“绝对”“永远”。如果领导干部对记者问及的情况不甚了解,或者没有把握,绝不可以说假话,不可以胡编滥造。对于某些敏感事件,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可以说;什么内容可以讲,什么内容不可以讲,都应该掌握合适的“度”。 2、讲究交流合作,善“处” 要与媒体搞好关系,贵在经常联系,打好感情牌。各级领导干部要建立与各类媒体经常联系的工作机制,促进与媒体联系制度化、经常化。 要积极搭建网络宣传平台、活动平台和友谊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主动向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热情帮助媒体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经常邀请各类媒体和记者到本地区调研、采访;在处理一些重大事件时请媒体参与。定期向媒体通报中心工作,交流感情,加强共识,促使媒体换位思考,理解地方和部门开展工作的难处和实际情况。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网民恳谈会、见面会、通气会、联谊会等活动,加强与网络媒体和网民的沟通与联系,增进相互了解与协作,建立网上网下良好的互信互动关系。 3、讲究未雨绸缪,善“备” 领导干部接受媒体采访之前,要事先准备。 要提前了解来访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来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针对性地制定对策,避免被动接访。对于重要工作安排部署,重大事件发生后,考虑媒体可能参与此项工作,个别记者可能提出敏感问题和尖锐问题,应作好舆情风险评估,做好应对预案,拿出几套应对的办法,避免“小事化大、大事变炸”。对于网络舆论和舆情,特别是群体性舆论处理,应事先成立应对班子,落实应对方案,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做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一旦事件发生,立马启动应对程序,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化危为机,把握主动。 三、创新三大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要建立领导干部负总责,宣传部门为主导,涉网部门相配合,网络媒体为主渠道的“四位一体”网络舆情导控机制。 严格落实24小时网络舆情监控值班制度,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现网络舆情交叉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引发事端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对有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要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要定期召开网络舆情研判工作会议,对负面报道和不良舆论提出应对意见,超前预警,及时消除诱发网络舆情事件的炒作热点,避免因小问题而引发为大事件。要整合部门力量,对处置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及时认真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积累应对舆情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强化网络信息管理,组织检察机关、公安等部门发挥职能作用,针对“网络推手”、恶意散布虚假信息的案件进行严厉查处,斩断幕后黑手,形成震慑效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建立高效新闻发布机制 领导干部要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抢占新闻话语权,有效引导舆论,就必须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打造权威、快速、便捷的新闻信息发布平台。 要选好信息发布之人,重视对新闻发言人的选拔、培训,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选派政治素质好、语言表达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担任新闻发言人;要制定信息发布之规,对新闻发布的内容、时间、形式、程序、纪律等做出规定,让信息发布规范化;要强化信息发布之责,对涉及的新闻事件要及时反应,对外要统一口径,杜绝以个人名义擅自发布小道消息,避免媒体炒作,造成不良影响。 3、建立领导干部培训机制 领导干部掌握了扎实的政治理论和媒介素养,说话才有底气,有分量,媒体和公众才能信服,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要把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纳入干部学习和培训体系,把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纳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体系,采取举办培训班和举行报告会、讲座、媒体应对情景现场模拟等多种方法,帮助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媒体传播的基础知识、运作模式、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等。特别要加强突发性舆论危机事件的学习培训力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媒体活动,帮助他们适应新媒体语境,强化其媒体素养、传播技能和公关本领,使每一个领导干部真正熟悉掌握应对媒体和舆论处置的原则和技巧,提升对媒体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快速反应力,良好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中共江永县委书记:周立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