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都在热议着国防费开支情况,总的来说,已经比较明朗。 当然了,大家除了关注着国防大项开支之外,还关心着自身的“钱袋子”能否鼓起来、啥时候可以鼓起来的问题。 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清楚三个方面的问题。 整体国防开支情况 3月5日上午,根据中国财政部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的政府预算草案报告,中国今年军费预算为1.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幅比去年上调0.3百分点。 外媒报道称,这是中国自2019年以来军费预算增幅首次突破7%,是近三年来最快增速。 从以上报道当中读懂两点重要信息: ◆同比增长了。与去年相比,同比增长了7.1%,增幅比去年上调了0.3个百分点。 ◆增幅突破了。自19年以来,军费预算增幅首次突破7%。 凡事皆有因有果,为什么增加军费开支,主要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应对: ◆外因---应对周边安全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现在的海外利益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我们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维护亚太的和平与稳定,这样才能给我们的经济发展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内因---应对国家的安全发展需要。比如我们在台海、南海和西南方向都面临挑战,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尤其是两岸的和平统一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证,否则就会出现动荡。 那么,在两个应对的背后有没有其它方面的考量呢?笔者相信是有的。 我们接着来看一下,国防费用的开支和增加费用的开支情况。 国防增加费用的用途 2012年以来增长的国防费主要用于: 1.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和改善官兵生活福利待遇,落实军队人员工资收入定期增长机制,持续改善基层部队工作、训练和生活保障条件。2.加大武器装备建设投入,淘汰更新部分落后装备,升级改造部分老旧装备,研发采购航空母舰、作战飞机、导弹、主战坦克等新式武器装备,稳步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3.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保障军队领导指挥体制、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军事政策制度等重大改革。4.保障实战化训练,保障战略训练、战区联合训练、军兵种部队训练等,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训练条件建设。5.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国际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抢险救灾等行动。从以上信息当中,可以看出,国防增资部分首当其冲的就是落实军队人员工资收入定期增长机制。 看到这里,有些战友也许纳闷了,自从18年之后,就再也没有落实所谓的“定期增长机制”。 细算下来,也有将近4年之久了,但这些年,也在时不时的增加军人的“额外”保障条件。 比如说:增加基层经费标准、增加伙食费、增加差旅费标准、还有近期增加的“两金”(家属荣誉金和父母赡养金),把军人家属及父母统一纳入军队医保范围内等等。 这些方面都涉及到资金的注入,从不同侧面也都在逐步改善着军人的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 在有形和无形当中,也在提高着军人的尊崇度。 当然了,这些费用还都不能纳入工资“定期增长机制”的范畴。 那么,在新的一年里,如果增资的话,如何增长才能消除通货膨胀而带来的“贬值”影响呢? 如何定期增长 现在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是多少? 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值答案,因为国家统计局不统计。只能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GDP)、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数据来间接推算通货膨胀率。 具体算法, 咱们就没有必要去深究 了,直接上图吧。 另外,2021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通货膨胀率1%。 货币贬值率=1-1/(1+通货膨胀率)=1-1/(1+0.013+0.026+0.078+0.01)=0.11 换句话说,货币贬值了11%。 如果增资的话,比如说原来10000元,增资后达到11100元,才可以抵消近4年货币贬值带来的影响。 想必国家层面肯定会想到这一点。 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出增资的最小增资率就是11%。 这也许就是国防开支增幅比去年上调0.3百分点的关键所在。 战友们,至于最后会比这个比率多出多少,最终增资多少,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再联想到,年前事业单位也进行了三年以来的首次增资。 大家试想一下,国防开支有增资,外部大的环境有增资,我们自己的增资离我们还会太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