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最近,高考第14次的唐尚珺上热搜了。米粒妈看了这条新闻实在费解,青春才几年,高考占了14年?细看了一下他的经历,更费解了,他反反复复高考、复读,就像车轮一样周而复始: 2022年,他以高分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正当所有人以为他会像范进中举一样结束13年的复读生活时,他却因为护理专业并非理想专业,且不能调换,于是决定放弃入学,再战一年,引起了不小的舆论浪潮。 有的人想不通,这样循环往复的人生,有什么意思? 有的人认为这种行为不但浪费了大学的招生名额,对应届生也很不公平。 有的人则质疑唐尚珺早就把高考当成了职业,靠复读奖金为生。 甚至唐尚珺的同学还把他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高十》,在腾讯热度榜上直冲首位,全网点击过亿。 很少有人能理解,唐尚珺这么死磕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像他这样高考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人不在少数,有人把他们称为“高考钉子户”一一当大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他们却仍然执着地留在原地,不肯离开。 这到底是因为对梦想的执着,还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在白日梦里不愿醒来? 先来说说上热搜的唐尚珺。唐尚珺出生在广西一户贫困农民家庭,是家里第5个孩子,从小跟着父母种地。 一直以来,唐尚珺都属于既努力又聪明的孩子,14岁时他以全县第一名考入了重点初中,中考以高分考入了钦州二中一一大家都说,只要进了这所学校,那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2009年,唐尚珺的第一次高考成绩仅仅372分,只能勉强上个三本。 他不服,决定复读,第二年405分,被南宁某大专录取,他仍然不满意,就假装在南宁读书,实则回到钦州二中复读,还在日记本里写下:“明年6月目标680,上清华!” 他想,等自己拿到清华录取通知书,再告诉家里人,给他们一个惊喜。 谁知道,就这么考了整整五年,他仍然没能实现目标,并且窘迫到四处借钱的地步。 唯一让他开心的是,他的成绩每年都在稳步上升,从专科到二本,从一本线到超一本几十分,唐尚珺觉得,上清华,有戏! 2016年,唐尚珺以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父亲确诊癌症晚期,急需钱治病;恰巧此时广西某复读学校正在招收高分复读生,愿意给唐尚珺10万元奖励,不但免学费、住宿费,每月还有1500元补贴。更重要的是,如果第二年考上清华,就能奖励60万元。 唐尚珺心动了,不仅仅为这10万块,更是因为有机会能一边冲清华一边拿60万,何乐不为?于是,他放弃了中国政法,又回去复读了。 但是,他并没有考上清华,于是只能继续“死磕”。为了生活,他暑期在南宁做家教,开学就复习备考。 他成了广西几所复读学校的金字招牌,每年都能拿到三五万的奖励费,同学们都叫他“唐老师”,仿佛高考真的成了他的职业一一要知道,2021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3.9万元。 2022年,唐尚珺考上了上海交大护理专业,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算是天花板级别的学校了,可是考虑再三,唐尚珺仍然还是决定复读。 这一下又把他推入了舆论的旋涡,不少人说他现在就是个高考打工人。 或许对于唐尚珺来说,高考早已不是单纯的追梦,更像是一个投资,一份生计,反而成了唯一可行的出路。 尤其是如今比比皆是的“35岁危机”,唐尚珺也意识到即便以33岁的高龄考上清华,毕业后就业的路可能会很狭窄。所以他才会说: “现在的生活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窘迫境地。犹如困在泥潭中,抬起一只脚,另一只脚又陷入更深。我如何不想脱身,迈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的开始。” 说实话,考上过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大这样的名校,唐尚珺几乎是普通人逆袭的天花板了。 想要达到清北这样的目标,真的不是仅仅靠时间累积的努力就可以达成,还需要一点天赋和运气。 或许时间倒流到几年前,唐尚珺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吧。 和唐尚珺同样一到高考季就上热搜的,还有一位叫梁实的大哥,他比唐尚珺更生猛,从1983年到2022年,总共参加了26次考试。 梁实家也有5个兄弟姐妹,虽然父母都是教师,但没有一个兄弟姐妹上过大学,这也让他对大学的执念特别深。 在两次高考失利之后,梁实没有继续全职备考,而是一边四处打工一边复习。 他卖过电视,当过修理工,还砍过木材,但是雷打不动的是,每年都会参加高考,只是每次成绩都不理想。 1991年,24岁的梁实结婚了,也有了稳定工作,但他的大学梦并没有随之泯灭,又先后两次参加高考。 限于当时年龄限制的政策,梁实只能参加成人高考,虽然考上了南林大成人教育学院,但在他心里,只有参加普通高考上重点大学才算真·大学生,所以,他放弃了这次读大学的机会。 更惨的是,1992年梁实因所在公司破产而下岗,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子,梁实只能忍痛割爱,暂时放下高考,先谋生路。 好在梁实虽然考试上没啥天赋,做生意的眼光倒是不错。他利用借来的几万元,先后做了服装和建筑材料生意,仅仅一年就赚了上百万一一那可是在90年代初! 从下岗工人到有身家,可梁实还是想圆自己的大学梦。。 2001年,国家宣布取消高考年龄限制,梁实立刻就报了名。时隔十年,梁实的手速大不如前,甚至没能把卷子答完,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差一一370分。 可是他一点都不气馁,还说:这么久没考试,能考到这个分数还是不错,明年复习充分再来考试,说不定就能考上。 然而,之后的几次考试要么是因为生病错过,要么因为工作太忙,总之他仍然没能圆梦,甚至他2010年的分数比2001年还低了30多分,简直是反向备考。 2011年,梁实和儿子一同走进了高考考场,这一次他把川大数学系作为目标,然而小梁都考上了,老梁却还是落榜。 总而言之,这二十几次考试中,梁实都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成绩,基本都在400分上下,经常连三本线都过不了。 可是,高考却已经是梁实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常常在茶馆里一壶茶,一堆复习资料,一坐就是一天,茶馆老板和老客户都熟悉他,叫他梁教授,都是他的“梁粉”。 对于他来说,高考已经像吃饭、喝茶、打麻将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甚至让梁实越活越年轻,感觉自己还是个中学生。 男人至死是少年,此言不虚!(插播一句题外话,米粒妈写了这么多“高考钉子户”,无一例外都是男人) 相比唐尚珺,梁实的高考目的或许要纯粹得多。 他并不图获得什么学位,得到什么工作,挣多少钱,只是单纯地想要拥有一段校园时光,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而已。 在米粒妈看来,梁实就像一个傻直男,而大学就是他永远追不到、握不住的“初恋白月光”,虽然可望而不可及,却早已成为融化在血液里的习惯。 如果说唐尚珺和梁实分别代表普通人和学渣努力的天花板,那么接下来这位,就是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却仍然没能找到一个出路的天才型选手——高考4次,上遍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的张非。 关于他的故事,米粒妈不久前曾经给大家讲过: 那个高考4次,3次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神,现在怎么样了? 和唐尚珺、梁实不同的是,张非复读多次不是因为考不上,而是考上了却读不下去。 张非第一次高考就考上了复旦,可是他非清华北大不上,所以果断选择复读。 虽然复读时他经常打游戏到深夜,可谁让人家脑袋聪明呢,他最终还是以606分的高分,考入了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然而,张非进了北大之后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一头扎进了网络游戏里。不但如此,他也愈发孤僻,整整一个学期,手机里连一个联络人都没有。 北大没有高中那么好混,大一结束时张非就有7门课不及格,被北大劝退,只好重新高考。 2005年,张非以703分南充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录取,可好景不长,他再次因挂科太多被劝退,逼得母亲下跪求他别再沉迷游戏。 2007年,他第四次参加高考,又拿了南充市理科第二名。这次,张非想重返北大,谁知他已经进了北大的黑名单,所以还是上了清华。 这一次读大学,张非在心理专家的干预之下好歹算是毕业了,但他为了这个本科学历花费整整10年时间。 后来张非还想读研,但因为面试障碍以及频繁退学的“黑历史”,导致没有导师愿意接收他,因此只好出来工作,然而工作了没多久,他还是因为孤僻、沉迷游戏这些原因被辞退,兜兜转转考入一个十八线小城的事业单位,成为了一个普通职员,传奇故事也就此落幕。 从智商上来说,张非是天才;可从人格上看,他确实存在缺陷。 就像张非的母亲所说:“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分数高,可谁又关注他不会与人相处、不理解父母、没有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他真的会快乐吗?” 张非的智商决定了能飞到清北这样的高度,可缺失的人格,也注定了他无法飞得平稳而长远,所以才一次次跌落,起飞,又跌落,又起飞,直到耗尽所有力气。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直到今天,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方式。 尤其是取消报考年龄限制之后,每个人都获得了通过考试逆天改命的机会,上名校不再只是18岁的特权,对于无背景、无资源的人来说,是一种幸运。 和二战三战考研考编的人一样,通过多次高考追逐梦想,不但不丢人,相反,这是一件特别励志的事情。就像梁实说的那样: “有人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攒钱买一套房子,为什么我不能用一辈子的时间考个好大学,上大学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 但是看了这么多“高考钉子户”的故事,米粒妈还是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追梦可以,但这绝不能成为逃避的借口。 就拿梁实来说,虽然他对高考有着近乎执念的疯狂,也屡战屡败,但是至少这30多年来,他做到了为家庭负责,对上孝敬老人,对下照顾妻儿,没有因为高考抛家弃子,弄得全家人为他揪心。 对比唐尚珺,满头白发的母亲还在干农活维持生计,33岁的他却仍住在几百月租的房子里备考,靠奖金勉强度日,完全没有能力尽孝。现在后悔,却已经进退两难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穷尽一生只为追一个梦想太奢侈了,更不要说,我们肩上还承担着那么多责任。 无论如何,追梦的前提是首先成为自立的人,能负责的人,而不能以追梦之名透支亲人、推脱责任,否则,这只能叫做自私。 其次,敢于为选择承担责任,开启新阶段的人是真正的勇者。 如今考研考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但仔细想想,这几年受口罩原因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是个问题。 在米粒妈身边有不少考研考博的孩子,原因说到底其实就是逃避就业,拒绝接受社会的“毒打”。 我就认识一个孩子,本科毕业找工作碰壁之后,她已经全职考研三年了,成绩没提高多少,人在家倒是越待越消沉。 家里人劝她先找个工作再说,她就拿疫情说事,死活不肯上班。 米粒妈觉得,这样“逃避式”考研的心态,本质上和高考钉子户是异曲同工的: 他们对未来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也没有可落地的规划,只是因为学习是最拿手、最熟悉的事情,以至于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困在考学的舒适圈里走不出来,甚至会成为他们的避难所。 更有甚者,就这样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心安理得地啃老。 想想看,张非不就是这样吗?当母亲为了退学手续跑前跑后时,他仍然窝在电脑前打游戏,丝毫没有恐惧和担忧——大不了,再考一次呗。 这样不敢直视人生残酷,不敢开启生活新阶段,也不愿承受社会压力的孩子,即便智商学历超高,又有什么意义呢?又能走多远呢? 写了这么多高考钉子户的故事,米粒妈想借用奶茶MM的一句话: 人生总有风雨,但时间永远向前。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学习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