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今天来说说医生的收入。最近,人社部新闻发言人称,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这一表态意味着,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已成定局。当多地还在探索公立医院“去行政化”路径,深圳市已明确提出,新建市属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当地一家新建医院的医生,收入也在去编制化后大幅提高,年薪起点是40万,最高的顾问医生年薪将近100万元。 公立医院取消编制,让医院掌握了用人自主权,退出通道被彻底打开,但是也有很多人对于医生年薪可达百万产生了疑虑,这钱从哪里来?这种做法可以推广吗?先来看看网友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公立医院“去行政化” 如何看待高薪医生? 网友 我会找到幸福说,患者看重的是医院的医疗条件,以及医生的服务水平,编制对于医院医生只是一个光环而已。 网友玉林坡的清舞晖杨说,这一改革是医疗发展道路上的必然趋势,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医生的待遇如何界定? 网友李健说,最好先试点后推广。不管怎么改,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是根本。 网友金色九月说,应该把精力用在让百姓如何看得起病,买得起药,如何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上。 网友谢了呀说,改是应该改的,但如何改?别以改为借口,把医生提高的那部分薪水加重在患者头上。 不让患者负担医生高薪 那么,医生的高薪会不会转嫁到患者身上呢?《羊城晚报》解释说,患者不用担心,因为公立医院的看病价格并没有放开,医院会压缩虚高药品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和治疗费价格等等。 医生高薪不是医改成败的标尺 那么,这个模式是否容易推广呢?《红网》认为,医生高薪不是医改成败的标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家医院尚未达到收支平衡,这意味着,目前的光鲜是建立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好处是彻底斩断了医院的牟利冲动,然而背后则需要政府高昂的投入,还必须有发达的民营医疗体系和分级诊疗体系做配合,否则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这个模式难以直接地复制。 公立医院既姓“公”也姓“市场” 再来看看评论员有什么样的观点。《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董少鹏认为,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但这不等于去公益化,公立医院仍然需要外部监管,要确保其为民服务的性质。同时,公立医院要良性运营,也要遵循市场规律。高级别医生获得高收入,也在客观上更好调节和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市场整体效率。而什么样的薪酬机制更为合理,应当交由市场决定。 医院去编关键在于去除编内编外鸿沟 央视财经评论员韩复龄认为,未来取消事业编制之后,就是打破公立医院的铁饭碗,实行全员合同制,彻底割除长期以来同工不同酬等痼疾,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但是公立医院仍然需要保留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此项改革牵涉利益主体众多,需要统筹协同,切忌搞“一刀切”。 (本文编辑:实习 魏园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