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市知名作家、首届“鲁迅杂文奖”金奖获得者任蒙来到现场,担任点评嘉宾。任蒙说,陈渝做的工作很有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纸质书不断消亡的时代。 任蒙说,我们的时代需要纸质书,需要准确、可靠的记录,需要能留下可以成为文化考证的东西。 “淘旧书这件事,上瘾。”昨日,武汉爱书人陈渝登上长江日报和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126期市民大讲堂,分享自己14年如一日骑着单车走街串巷,跑遍武汉三镇收集、抢救旧书的故事。 199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数学系的陈渝,曾是一位数学教师。如今,“转型”做旧书店老板的他,在江汉区水塔里10号经营着“四海缘书社”。这里,是附近爱书人的据点之一。 废品收购站里捡到“宝贝” “以前是爱看书,但做旧书生意真是机缘巧合。”陈渝说,2002年他为了爱情从重庆来到武汉,租住在汉口革新巷。 一天,陈渝路过革新巷背后一个巷子,看见一个废品站正在将很多旧书装袋,从小喜欢读书的他好奇地凑过去看,发现里面有不少有些年头的旧书,陈渝觉得这些书有用,就用8毛钱一斤的价格,将整整1700斤旧书全部买下。 “当时也没多想,回来这些书就成了大问题。”陈渝说,刚把书买回来,屋里一下子被堆满了。正愁拿这些旧书怎么办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一天中午,陈渝敞着门,整理堆在地上的书。一位老人走了进来,问这些书卖不卖,陈渝点头。老人蹲着挑了半个多小时,选了13本书,问陈渝要多少钱。 “我当时哪知道怎么卖,心想,要真喜欢,给几块钱拿走都行。”陈渝回复老人: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吧。没想到,老人一直不开口,在陈渝的小屋里坐了4个小时。 陈渝暗自惊讶,老人等这么久,难道这批书价值不菲?于是半开玩笑地说:“3000块要不要?”老人说:“贵了点。”一个中年男子闻声走过来说:什么书要3000块钱? 听完陈渝的解释,中年人看了看书,说:“1200元我拿走。”陈渝答应了,老人懊恼不已。“我当时觉得很对不住老人,就让他在旧书中选了10本,免费拿走了。” “那一刻开始,我知道了旧书的价值,开始对旧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后,陈渝在屋外的过道上支起一张铁床,把淘来的旧书都摆在上面卖,生意很火。 武汉的各个废品收购站成了陈渝最初的“货源”,有时候看到废品收购站收了一批书,他会一早带一瓶水进去,下午四五点钟才出来,“身上到处都是灰,脏兮兮的。但要是淘到了,心里就高兴。” 两位连环画作者因旧书重逢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一本手抄本医学书,这是民国早期的石印本……”14年来,陈渝经手的旧书不少于20万册,当初误打误撞入行,到如今,他对旧书如数家珍。为了这次讲座,他特地整理出两大袋旧书带到现场,向观众展示。 其中,不少旧书都套着塑料薄膜,保存完好。陈渝拿书时,也格外小心。“这几本书背后有个难忘的故事,”陈渝拿起一组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说,这套书中一些孤本,目前价格在3000-5000元,自己完整收到了其中300多本,这要感谢一位“书痴”。 2014年,陈渝接到电话,说在二七路附近的徐州新村有书要收。他上门后看到,打电话的住户家中,地面全部摆满了书,有3000多本,品相完好,而且书本质量很高,其中就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珍贵书籍。 陈渝询问得知,这些书都是住户的舅舅留下的。住户的舅舅一生没有结婚,所有的钱都拿去买了书。 “这是我收书经历中唯一的一次,3000多本,本本都是上等好书。”陈渝感叹,收书就是捡漏,没有做旧书的人去挖掘,这些书就会成为一箱箱废纸。 14年来,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2013年,陈渝收到一本1978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边防小哨兵》,这本书存世量不多,他挂到网上卖,很快卖出。2014年,上海一位书友老人打电话说想买这本书。陈渝告诉老人,书被买走了。老人遗憾地表示,自己是该书作者之一的画家余冠球。去年4月,陈渝又接到一个电话,说想买这本书,那人称自己的父亲是作者之一。陈渝仔细询问,才知道是该书另一位作者、画家徐顺林。陈渝向徐顺林之子讲述了之前的故事,半小时后两位老人联系上了。“他们重逢时,还给我打电话,郑重地邀请我去上海。” 陈渝说,做旧书挣不到什么钱,更多的时候是在“以书养书”。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也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抢救,觉得很踏实。 这几年,看到不少实体书店关门,陈渝觉得很痛心,但他坚信,做旧书行业的人都会坚持,做旧书的队伍也会越来越大,因为这个社会始终会尊重知识。 讲座最后,陈渝说,如果大家有旧书要处理,欢迎联系他。他淘来这些书,再传递到需要的人手上去,这些书就会一直有生命力。 陈渝展示他收藏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珍贵旧书并讲述背后故事 记者刘斌 摄 百余本“小人书” 赠现场观众 “您经手这么多旧书,有没有想到收藏一些,或者自己开一个旧书图书馆?”陈渝的讲述刚结束,台下的听众就纷纷举起了手,踊跃提问,第一个提问的武汉商学院大学生问道。 陈渝说,开个旧书图书馆,是每一个做旧书的人的梦想。平时碰到喜欢的书,自己也都会珍藏起来。 “很高兴看到同学们这么关注旧书。”现场,陈渝带来百余本“小人书”,赠送所有观众。80年代的连环画,不少“95后”大学生还是头一次看到。一位陈姓同学说:“感觉很新鲜,也很好奇,想要学的东西更多了。” 高校教师邀约: 把淘书坊开进校园 “旧书和现在的书有什么区别?”“您怎么看待网络管理旧书的方式?”现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图书管理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生,对陈渝的讲述都格外好奇。 “旧书和现在的书,最大的区别就是封面,是陈旧感,不管现在的书做得多好,都无法模仿。再就是治学的内容上有区别。”“网络旧书管理,武汉也有人在做,我认为很好,有助于文化的传承。”陈渝一一认真作答。 “陈老师,能请您把您的旧书带进校园,把好书、难得一见的书带给同学们吗?”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带队老师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一片掌声。陈渝回应说,当然没问题,愿意与同学们分享,共同学习。 (记者郑汝可 余坦坦 罗斌 通讯员卢锦锋) 责编:朱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