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在2022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高居全国医药类大学第4名,相较于2021年,学校全国排名上升3位。 “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对象是中国1000多所本科层次的高校。软科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大学、7类单科性大学、2类非公办大学,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分别排名。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设置办学层次、学科水平、办学资源、师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端人才、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共十个评价模块,细分36个评价维度,内嵌104项评价指标,涉及320个评价变量,是对中国大学办学水平的立体化监测式评价。 学科作为大学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作为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哈医大的学科实力相当强劲,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5个。 此外,哈医大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1个学科进入A类,8个学科进入B类。目前,学校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哈尔滨医科大学6个学科入选ESI学科前1% 高校是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中,高校的贡献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近十年来,哈医大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全面塑造学校发展新优势,获各类科研项目9777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5项;获各种奖励946项,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值得一提的是,哈医大不断深化“聚人才、强本科、抓临床、先特色、拆壁垒、树医工、优生态”的发展思路,有效开展“强本科”工作,学校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甚至在SCI顶刊发表文章。近日,哈医大本科生赵逸阳同学在国际眼科学顶级期刊、国际四大著名医学期刊之一的JAMA Ophthalmology上发表罕见病文章“Fingerprint-like Acquired Sessile Conjunctival Hemangioma”,引起国际关注。 医学人才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资源,在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支持优势学科发展,大力培养、引进、用好中青年医学人才。通过打造人才“强磁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为强化激励引才,哈医大面向国内外吸引战略科学家、领军学者和青年人才,提供50-300万年薪、200-1000万科研经费支持。截至今年1月,学校已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为中青年人才开展医学研究创造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扎根龙江这片热土。 在学校强劲的学科实力、硬核的科研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保驾护航下,从哈医大走出的学子或升学深造、科研报国,或走向社会、创造价值,在自己热爱的领域砥砺奋斗,发光发热。在哈医大2021届毕业的1186名本科生中,954名成功升学,其中277人考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29.04%。在2021届本科(四、五年制)毕业生中,预防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排在前三位,分别达到93.10%、87.01%和86.67%。许多哈医大毕业生选择签约医疗卫生单位,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哈医力量”,用人单位对哈医大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 95.00%,对毕业生的整体表现评价较好。 如果说学子们的求学求知经历是一条漫漫长路,那么母校培养出的杰出校友就是指引学校发展、学子进步的明灯。多年来,从哈医大走出了多位杰出的院士校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于维汉、王琳芳、朱晓东、韩雅玲、杨宝峰等等,他们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做出的贡献如星河一般灿烂,激励着一代代哈医学子不断奋进,砥砺前行。 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回馈以最奇绝的景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将牢记“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聚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努力打造百年医学强校,奋力谱写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美好篇章!金秋九月,期待与你在哈医大相见! 欢迎关注“哈尔滨医科大学招就处”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软科、哈尔滨大学官网、人民网、龙头新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友会、极光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