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丽 如果说作文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那么,作文批改便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一则,批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二则,其工作量之大,常常让老师食不知味、夜不安寝。 笔者做语文教师多年,深知作文批改的苦与乐,在这里浅谈一下有关作文批改的那些事儿。 一、初中生写作现状 在学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则顺口溜:学语文,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怕写作文,一是因为写作本身是一种创作,从“无”中创造出“有”来,并非易事;二是因为作文的得分并没有统一标准,不管讲过多少逻辑学、修辞学、结构学,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明白,到最后给分的时候,主要还得靠“玄学”,35分或40分,其实就是一种感觉。而这些,在学生看来,就是作文得分难以把握,常做无用之功。久而久之,便兴趣大失。 二、学生写作常见问题 1.作文写作“套路”多 写亲情往往是:妈妈背我去医院,路上肯定打车难;爸爸只有一把伞,半边身子淋在外;灯下送来热牛奶,无限感激手发颤;半夜潜入掖铺盖,定会惊醒多感慨;孩子吃荤娘吃素,鱼头最能显母爱;考砸不安爹鼓舞,一番话语动心怀;疯狂吵架再复合,全家相处乐呵呵…… 写拼搏往往是:半夜的灯光下,坚持做题的我;夏日的操场上,不怕流汗的我;期末的考场上,带病考试的我;各种各样的赛场上,担心顾虑又咬牙坚持的我…… 写真诚、善良常常是:考场上,一把尺子(橡皮/铅笔)分两半;餐厅里,忘带餐卡同学走上前;楼梯上,扭伤脚踝有人扶;下课后,耐心讲题不嫌烦…… 2.作文语言太匮乏 写“安静”,标配是“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写“紧张”,永远是“大脑一片空白,手心出汗”;写感动,则“泪水夺目而出”或“热泪盈眶”轮番出场…… 于是有人笑谈,学生的作文,秋天还是萧瑟萧瑟再萧瑟,“我”换了几百个同桌,还是浓眉大眼高鼻梁、虎头虎脑很爱笑……其语言之匮乏可见一斑。 三、“怕改”带来的“劣改” 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让老师们翻开本子就感到乏味无比,所以就有了“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改作文”的调侃。害怕改,又不得不改,便难免会有应付性的批改,这种应付的体现便是批语。 1.“概念式”批语 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过渡自然,语言生动”“事例典型,中心明确”“主题严肃,思想高尚” 等,这类批语“八股”气息浓厚,看似高大上,实则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任何针对性,学生看后不明所以。 2.“冷淡式”批语 如“语言平淡,不够生动”“思维混乱,没有条理”,或者是“前后内容关联不够紧密,部分内容过于孤立,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够密切”“叙述简略粗糙,只有框架式结构,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等,这类批语用严肃的笔调、语重心长的口吻,呈现出负能量满格的内容,对学生的打击来得干脆明了。 这两种批语是作文批改过程中最常见,也是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常用到的,用它们的效果只有一个:挫伤写作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第六部分“课程实施”中,对作业的评价建议是“针对学生素养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意见,及时反馈和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作文评语是语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拟写也应贴近学生对指导意见能接受的实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非面对“语焉不详”的指导意见“不知路在何方”,或遭到“当头棒喝”而“止步不前”。 著名散文家、学者梁衡先生在《书与人的随想》中说:“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你看,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付出了智慧和勇气。当他交付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时,是怀有期待的。教师在批语中如何呼应这种期待呢? 四、作文批改的建议和方法 1.批语中要有热情的赞扬 在中国文坛有一个分量极重的奖项“茅盾文学奖”,该奖项是茅盾先生所创立的。 1909年,13岁的茅盾在“乌镇高等小学”读书,当时学校的风气依然布置学生写史论和策论等,在他的《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后,老师批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确是史论正格”;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后,老师批道:“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茅盾先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恐怕就是从老师激赏的作文评语中建立起来的。 我们和茅盾的老师一样,做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工作,在提笔为学生作文写批语时,也当有热情的赞扬。 “可嘉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读你的文章,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懂事明礼的孩子在为全家的晚餐做准备,场面描写生动,人物的对话具有生活气息,谢谢你让我们看到如此精彩的文章!”诸如之类的批语,应在学生的作文中大量出现,以使学生体验到写作带来的成就感。 2.要有情感的呼应 作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折射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忧伤,他们对人、对事的褒贬,可能都在作文中有所流露,虽然不一定中肯,却也是一段心路历程。我们在读完作文写批语时,要对学生流露在文中的情感进行呼应。 “读到你‘抱着奶奶忍不住哭出声来’时,老师也不由得泪湿眼眶,爸妈之间的不和睦给你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让人唏嘘不已。老师也相信,作为男子汉的你,会擦干眼泪,尽快释怀,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的。”“一次登山之旅,带给你身体的劳累,也带来了心灵的顿悟,这大概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吧!原来你是‘天选之子’啊,祝贺你!” 马卡连柯在《爱的教育》中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无论是热情的赞赏,还是情感的呼应,都是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在文来字往间进行的互动式交流。这种交流将带来良好的循环。 3.要讲究批改的艺术 如写批语“字体潦草,下次作文请写工整”,不如改为“字体好比脸面,内容这么好的作文需要一张好看的‘脸’,下次记得要用字体好好‘打扮’一下我们的作文”。 再如写批语“请注意改正错别字”,不如改为“文中的心理活动特别细致,让人读后感同身受。不过,你一向讨厌的错别字老跟着你,给你的作文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为你开一剂良方:不会写的字多问字典,你愿意试一试吗?” 还有,写批语“写景作文要多注意观察”,不如改为“如果一面观察一面思考,尽可能让多种器官参加活动,多看、多听、多想、多触摸,对景物的观察就会更细致、更准确。” 弗罗斯特说“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此刻,摆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两条路,一条是“生硬的说教”,一条是“娓娓的指导”,我们的选择将决定我们批语中的那个作者将在文学的路上走多远。学生是正在学着关注生活、探索生活的群体,他们所呈现的文章多为半成品,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要做的不是张口东不对,闭口西有错,重点是要启发他应该怎么做。 五、改好学生作文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告诉我们,写作教学的初衷是培养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为了这一点,教师要调动全部智慧,用尽各种技能去激励、去唤醒、去鼓舞。因为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写在作文本上,唤醒藏在字里行间。鼓舞,有时可能还要借助技术手段,如教室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让学生的优美片段、精彩篇章得以“发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让小小的他有一个大大的“亮相”。 我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么做,所求何为呢?是考场上的高分吗,是陪伴一生的技能吗?是,这些都是,但还不够。我们如此呕心沥血引导学生写成了好文章,它理应还有更崇高的品位。 诚如梁衡所言:“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一点东西……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 人活一世,总要留点儿什么。我们既然被称为“蜡烛”“园丁”“人梯”,何妨野心大一些,多往高处想想:我们是在培养栋梁之材,培养为国为民的担当,也是在培养文化传承的力量,就以作文教学,就以批语在章。(作者单位:临颍县颍川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