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几场严重雾霾席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相应的话题讨论刷屏微信朋友圈,凸显了老百姓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深度关切。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今后五年,我们的环境质量能否大幅提升,绿色发展之路如何前行,其间又应当如何应对困难? 环境总体改善困难在哪 大气、水、土壤三大治污战役推进节奏还有点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要避免环保沦为牺牲品 “别跟我说化学名称,我只关心环境质量究竟怎么样了!”大学室友见面,每每聊起环境问题,记者以“专业的姿态”说COD(化学需氧量)、SO2(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又减排了多少时,室友们经常这样应答。 的确,百姓关注的不是数字的变化,而是对环境质量的切身感受。“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恰恰契合了百姓的关注。 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看来,这一提法与多年来“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等表述有质的差别。“看似没有具体的指标,其实,从局部有所改善到总体改善,的确是个跨越,也不是易事。” 那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难在哪里? 百姓对大气、水、土壤三大要素的环境质量最为关注。从大气环境治理来看,去年落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得顺风顺水,多地空气中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也在逐渐提升。但长远看,污染治理将从粗放转向精细,前期“稍微努力就有效果”将很难再现,治理继续显效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水污染治理方面,虽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出台,但一些地方落实的步伐却有点慢,治理成本高昂、生态修复见效慢,再加上像海河等流域自然条件太差,这些都让不少地方对治水多有踌躇。 土壤治理方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尚未出台,而且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高,五年内想要显效比较困难。 与具体的环境要素治理难度相比,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兼战略环评所所长任景明更担心经济大环境对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虽然大家对目前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非常担心环保的压力会更大。”任景明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现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矛盾,比如环保需要较大的投入,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会让其经济利益受损等等。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这样的矛盾时,地方政府、企业会有意无意地放弃环境保护。 李佐军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的实现亟须一系列制度的配套,但法律法规标准等制度的制定需要时间;现有的政策法规还存在不配套问题,导致落地困难;同时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奖惩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