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广东高考综合改革结出硕果。9月15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 在广东省教育厅设立的分会场上,记者了解到,广东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新模式,得到了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目前,高考加分项目仅剩4个,新高考实行两年来各科类本科一次投档志愿满足率均超99%,为近十年最好水平。春季高考则成为高职院校录取主渠道。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 高考综合改革 政策支撑:《广东省推进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2020 年修订)》 投入保障:截至2020年底,各地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累计支出109.66亿元,新增学位6.2万个。2020年起将拨款标准从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分三档按70%、50%、30%的比例予以补助。 内涵发展:培育国家级、省级示范区1个和5个,示范校3个和40个;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以学生高考报名前选定科目为最终科目。 命题转变:实行“3+1+2”考试科目组合,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从文理2种组合,变为12种选科组合;在选择性考试命题上,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 2012年起,在个别高校开展探索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招生(即631模式),积极探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 2018年合并一本、二本两个批次,为高考综合改革打下坚实基础,确保改革前后政策有效衔接。 2021年起实行新高考,按照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两年来各科类本科一次投档志愿满足率均在99%以上,为近十年最好水平。 高职院校 安排高职院校70%以上的招生计划在春季高考,试点开展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工作。 深化高校招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 2015年起,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取消体育特长生和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只保留全国性的4个政策性加分项目。加分分值除烈士子女加20分外,其他统一调整为5分。 实施异地高考政策 于2013年、2014年、2016年三个时间节点,分三步解决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问题,保障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2021年有5万多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高考。 实施地方专项计划 统筹安排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生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录取1.3万人。 实施阳光招生 规范特殊类型招生管理,大力推动艺术术科统考;及时公布投档录取情况和公示享受照顾考生相关信息;省属各高校成立招生委员会;举办高考评卷媒体公开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一线反馈 华师校长王恩科: 培养师范生立志做“大先生” 华南师范大学主要在三个方面深入对接新高考改革。一是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细化院校专业组的设置,充分释放学科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依据兴趣、志向以及自身的优势来填报专业,成效明显。 二是强化协同育人培养。全面搭建通识教育、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层次相结合的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教学新平台,依托课程培养、协同育人、社会实践、文化建设、日常管理等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局面。创建“华南师大——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设立师范生的“实践-实习-实训”培养体系,实施本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培养师范生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 三是持续全面评价学生。新生入校后,学校持续接力做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系统推进学生的评价改革工作,多角度、全过程地评价学生,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番职院校长何友义: 分类考试已成录取主渠道 分类考试招生是目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的主渠道,该校近十年间共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超1.8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截至目前,学校拥有面向高中生和中职生的自主招生、面向退役士兵的“3+证书”考试、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职专业学院和高职扩招专项等十一种分类招生类型。2022年计划招生3802人,超过年度招生计划的70%。 学校分类考试招生专业不断优化调整。2022年分类考试招生专业增加至44个,专业覆盖率为88%,未来将达100%。新增的分类考试招生专业重点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技术技能培养要求高和就业质量好的专业倾斜。生源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尤其是中职生占当年新生的比例从2012年不足18%,上升至今年的36%左右。 广州二中校长张先龙: 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新高考让高中学校教育教学面貌一新,“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成材方向实现了有机统一。应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广州市二中推出了四个方面举措: 尊重学生的选课意愿,开齐所有的选科组合。学生一天的在校时间仅有四分之一是被安排的,这样就有了极大的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空间。 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采取“1+1+1”的课程模式。第一个“1”是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第二个“1”是强化基础课程,第三个“1”是为拔尖学生提供提升课程。 坚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教师的教导引导外,还提供了足够的实验实践场所给学生亲自动手体验。 强化教师的在岗培训,在师德师风、专业能力和人文修养上着力,兼顾教师使用教学工具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