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走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快车道上,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教育部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应超过一半。然而,由于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未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应改革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制度,解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缺乏独立标准 缺乏独立资格认定体系。我国现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中并未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具体条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审核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时,一般套用普通高校教师的认定标准,与普通高校在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上也完全相同。 缺乏职业化教育特征。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和招聘考试并未体现职业性特点,缺乏独特性的认证标准。在招聘中,院校一般通过试讲、结构化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侧重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情况)重点考查应聘者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较少考查其实践教学能力,履历上的个人社会实践情况仅作为评价的参考内容。 缺乏实践考核门槛。受学历、职称、身份等限制,院校很难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骨干担任“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虽然学历高,但实践经验欠缺,从转变认识、到动起来参加实践学习,再到具备较高的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尚需一定过程。 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的改革方向 建设分层分类的标准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教育部等四部门2019年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师资12条”)指出,要“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明,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分别从教学层次和学科专业两个角度考量高职师资建设。建设分层分类的标准体系明确对高职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健全包括教师教育、资格认定和师资招聘在内的教师准入制度的具体环节,从而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 建立双师素质的准入导向。“职教师资12条”提出,要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机制,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应以双师素质为导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高职院校教师认定时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能力。 设定职业教育特色的准入条件。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双师素质”本质上体现了教育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融合。“职教师资12条”提出,从2020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未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一入口“门槛”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除了职后培养,从教师准入环节即要保障高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 构建高职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机制 建立高职教师认定独立分类体系。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分列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在高职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中,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环节,将“双师型”教师资格作为准入的前提条件。完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制度,探索开展分级分类认定,针对工科、文科等不同学科,高、中、初等不同级别,分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结合1+X证书制度,在工科专业试点推行“双师”教师认定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行“双师”聘任制。 改革高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还应该具备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比赛获奖证书等,充分体现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招聘中,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在笔试和面试环节设置“双师素质”能力的考核项目,如专业技能测试、实践操作考核等。同时引入职业测评机制,采取心理测试、专业能力测试、面试、履历档案分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更科学、公正地选拔“双师型”教师。 加大专业化职业化师资供给。大力建设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专业,培养职业教育所需的专业人才,有效拓展“双师型”教师来源。建立“双师素质”导向准入制度,高职院校可以吸纳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改变单一的人才来源。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招聘、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由学校、企业、高校毕业生三方签订协议,符合学校需要的专业人才先录用为企业员工,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工作,3年后按协议规定录用到高职院校担任教师。 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学校+企业”模式,校企共建与专业相契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依托国企、大型民营企业建设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实践基地,落实高职院校教师每5年中有6个月专业实践的要求,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科研和攻关。聘请企业基地技术骨干、项目主管等担任导师,采取“师带徒”方式,对教师开展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使教师在企业真实场景中直接了解专业,快速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开展省级、校级“产业教授”选聘,实施“校企联动双师队伍建设项目”,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进一步用好柔性引才政策,切实发挥产业教授、兼职教授和柔性引进人才的作用。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组织人事部部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31日第5版 作者:魏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