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思思。 2021年高考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继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实行新高考改革后,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也将正式实行“3+1+2”新高考模式,文理不分科! 如果现在自家孩子还在上小学和中学,也千万不要觉得“新高考”距离孩子们还很遥远,因为排除升学因素以外,新高考对于孩子个人发展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更应该提早关注起来。 学而思培优的两位优秀清北学员,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的黄为同学和北京大学图灵班的耿浩然同学,正是因为他们在高中阶段就明确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将兴趣与个人发展相融合,才顺利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新高考”是基于孩子学习兴趣去培养个性化人才的,也就意味着孩子们可以从小学和初中就开始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深挖,瞄准自己未来想进入的大学和就读的专业,提前定目标、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们制定更清晰的学习和个人发展目标,给予孩子们更多自主选择权。除此之外,新高考对孩子们还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一起来看看! 今晚,由人民网教育频道主办的“2021年新高考改革要点解析”活动在线直播,学而思培优受邀参与,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院长和招办主任,以及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等中学校长一起,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共同解答新高考改革方案发布后,对于孩子们的重要影响。 图 | 现场直播 Q1:我想问一下新的高考选拔方式,对于更低年级的孩子会有哪些影响,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解读(比如正在就读初中的或者小学的)? 陈宇光(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目前新高考核心点是“两依据一参考”,也是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可以从小就比较广泛地了解一些大学,在学科包括今后所从事的专业等方面都要有一些涉猎,而且最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核心是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如果有机会可以让孩子进入大学,了解大学学科、人才培养的特色,早定位、早设定目标,能够更好地自己为今后这个目标而努力。 但我要强调是小学、初中阶段孩子只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爱上学习。喜欢上学习,学什么都可以。 Q2:在新高考制度下,如何帮助孩子提前定位大学目标和学科? 陈宇光(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实际上这是两个问题,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定位大学。我的建议是先定专业,再定学校。 先定专业,分析个人的个性特点,了解喜欢的专业需要具备哪些相关科目的基础。要注意平日表现很好,学习能力悟性高的学生未必是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要分析透自己和专业的匹配度。 定学校可以在高考后进行,考虑的要素包括专业的录取概率、专业基础等。高考成绩出来后要留意相关专业和学校的排位,不要专业和学校两者都擦边选择,这样的话专业不一定有保证,学校也未必有保证。进校之后,孩子还面临人才培养、基地选拔、转专业以及未来研究生深造等多次竞争。所以,选专业、选学校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Q3:对志愿填报和录取的变化主要有什么?对考生来说,好处和风险在哪里? 王秋旺(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好处就是孩子们的选择多了,但选择多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该怎么选。所以要提前对职业作规划,这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绝大部分实行了新高考的省份,都是实行的“院校专业组”方案。“院校专业组”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如果你想报考的专业没有录取,你需要进行调剂,但这个时候调剂的专业有可能不是你报考的专业,甚至有可能是你一点都没听过的专业。新高考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优化,因为它首先是在一个专业组里面,选考科目是一样的。如果你要调剂,也是在这个专业组的专业中进行调剂。 Q4:高校进行投档录取工作的时候主要录取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张力(东南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总的来说,在不突破大原则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在小细节上可能不同,但是“根据各个省考试院投档过来考生的投档分,再按照我们的专业计划,从高到低来进行录取”这个大原则是不会变的。 各个高校在细节方面的不同可以体现在加分项上,各个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认定,有的学校可能认10分,有的认20分,有的加分项可能不认;一些体检的标准可能也不相同。 退档原则也是如此,正常情况下,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各个高校都是建档不退。但是不能排除一些情况,例如考生投档进来之后,所有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另外,又不服从调剂,我们和考生取得联系,他依然不同意调剂,我们就不得不做出退档的处理。 Q5:我们看到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家长们都很想知道一个权威的东西。在哪些地方、哪些渠道可以获得一些有关于高考,有关于高招的信息? 王塞萌(学而思培优高考研究中心学科主任):了解信息非常重要,在这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 第一,关于高校的招生方式问题。其实我们现在招生方式是比较多的。比如我们说强基计划,就是其中一种招生方式,又比如是综合评价、招飞以及各种高校专项计划。各位家长提前了解一下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我有一个学生,2020年毕业后通过中山大学的综合评价进入了中山大学的珠海校区去学习,我认为他就是提前了解了之后才会去选择这个的。 第二,关键还是要了解录取顺序的问题。据我们所了解,强基计划是在提前批之前录取;而综合评价就不同了,广东省应该是在提前批和本科批次之间的一个特殊批次录取,北京则放在提前批的A类。所以,省份不一样,就需要看各个省份不同的情况。 关于官方信息的来源问题可以参考阳光高考网,里面的信息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如果想了解各个省份的信息,还可以查找各个省份的考试院,在考试院的网站上也会公布非常多的信息。另外,学而思培优这边也会对一些政策进行解读,大家可以多多关注。 Q6:在3+1+2的模式下,或者3+3的模式下,大学专业招录上,对考生选科有没有什么要求?另外,对不同的选科或者未来会不会直接影响发展? 邓怡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办主任):由于我们学校理工科偏多,文科偏少,我们就会要求只要是理工科的专业就必选物理,在3+1+2的省份也是要选考物理的,比如我校的航空航天大类、理科信息大类,还有四个实验班,全都是要求选考物理。对于文科,我们写的不限选,但是在选科当中,我们也有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于选物理,这几年有一些省份出现选考物理的学生比例偏低的情况,后面加了一些政策,物理是有保证了,化学又偏低。从这些选考情况来看,我们有一个建议,物理学科也是一个基础学科,而且是别的学科没有办法代替的。所以,我们希望学生一定要充分重视物理学科,哪怕他最终没有选考物理。 第二个建议是在高中阶段一定要对学生做生涯辅导,让学生能够了解大学、了解专业,有一个前置性的生涯规划才能够科学地最终指导他的选科。 从未来的发展来讲,就业率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未来的就业方向和你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匹配度,是我们追求的,也就是所谓的高质量的就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到底是什么,跟你所学的专业是密切相关的,也跟你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密切相关的。如果你所学的东西将来能很好地适应你的职业,那么你未来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你也会比较开心。我也希望现在的学生和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规划。 邢朝霞(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确实,在开始的3+3这样一个过程中,像我们这种理工类的院校,物理一定是必选科目,如果不选,对于后续学习的挑战其实是很大的;像经管人文类的就有不限选考科目。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大文大理的分类方向。比如我们的老师就会跟我提出来说,我们学生的化学专业比较薄弱。既然薄弱了,我们也不能让他就这样薄弱着,到高校之后,还得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培养。 无论是哪样一种选考模式,到高校里都是希望要把学生培养成某一个领域的人才。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为国家培养能够建设祖国的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高考只是一个途径,最终还是要让学生真正选择他喜欢的方向,到相应的专业里面去。中国未来了解职业的道路,我觉得可能还有一段要走,要让孩子在高中阶段能够看到更多的职业选择,了解到更多的职业体验。从高校来讲,我们现阶段就是要给他们最优的适配,让他们进学校以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林鹏(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我一直觉得把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比作两个圆的话,按照以前传统的模式,这两个圆就是一种相切的关系,既不是相交也不是相离,这个相切而且是外切,这个切点就是高考。现在新高考改革之后,我觉得这两个圆是在慢慢地相交了。为什么呢?因为选考科目的要求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们今年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每周都派我们的老师去离得比较近的中学上一次课,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觉得现在这个趋势是非常好的,这种相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我们学校的选考科目要求也是以物理为主。我大概统计了一下,不管3+3还是3+1+2的省份,90%以上的专业选考科目都是物理。之前在很多3+3已经落地的省份做过统计,超过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只要是首选科目是物理或者选了物理这个科目,就有90%多的专业可以供学生选择,选历史的话,相对会少一些。这可能是现在绝大部分高校的一个需求。 第二个问题,不同的选科对孩子的整个人生职业规划是否有影响?肯定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孩子前期的选考科目选的是怎么样的,就决定了后面能填报哪些专业。这对家长要求更高,可能从高一开始就要关注很多高校的学科、专业,做一个详细的了解。 Q7:现在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个是高校的招办主任,一个是中学校长,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面,我们分别想听听两位对考生的建议,应该是怎样的心态?同时他们还能做点什么? 陈宇光(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正常发挥。如果专业方面还不太清楚的话,可以到了大学再考虑,我想很多学校都支持这样多元、多重的选择。以平常心来处理高考这件事,我觉得是最佳的选择。 刘红军(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主任):我觉得第一,广大同学要以一种轻松的心态、从容的状态去迎接这次考试。十年磨一剑,脱壳必锋芒,要有自信,自己已为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二,利用这40天左右,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梳理和总结自己在不同学科上的薄弱点。第三,注意劳逸结合。 孙龙宇(兰州大学招生办副主任):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心态,既然是避无可避、躲无可躲,就勇敢地迎接。只要你勇敢地迎接,调节好自己的节奏,高考应该不会低于你的期望值。 訾艳阳(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每门课程都有一周的准备时间。我与考生说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两个回归,一个错题本:回归教材、回归基础,以及错题本订正一遍。第二句话是调整好心态,调整好心理,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第三句话,正常发挥就是赢家。 蔡骘(广东实验中学副校长):给各位同学三个建议,第一是端正心态。心无旁骛,不去想填报什么专业,不去想其他的同学,就想怎样应对高考,高考就做好一件事情,把你会做的题做对,你就一定是赢家。第二是找准增分点。通过这么多复习和测试,各位同学和老师一定要找准目前40天里的增分点在什么地方。不是说高考必考的就一定是你的增分点,不是说你天天看的就一定是你的增分点。第三是坚持。大家现在都比较辛苦,但是全国高三的同学都在坚持,你没有理由不坚持,坚持到底才是胜利,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英雄。 思思认为,往近里看,新高考改革关乎着孩子的升学问题;往远里看,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提早做好目标规划,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能聚焦自己擅长领域,从而让孩子们更加有目标的的去规划自己的学习之路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2021年高考倒计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学而思培优也会竭尽全力,与大家一起全力“冲呀!高考”,思思期待大家金榜题名时。 点击关注@学而思,获取更多学习干货、优惠活动、精彩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