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内容不断丰富,许多高校将其与思想政治内容进行融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革新探索。这一举措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品质,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国家也针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提出了相关教育实施方案,要求高校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作用,培育学生的使命担当和综合技能。在此大好政策形势下,各高校只有深入剖析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联系,从理念培育、内容丰富、形式创新、项目构建等角度思考劳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以此提升二者融合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社会未来发展的规划者和建设者。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新时代的社会风气。如今结合高校教育改革情况,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深度融合,将对学生成长、教学效果的呈现产生正向助力意义。 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人类千百年前在各类生产活动中逐步演变而来的现象。人类通过劳动,不仅创造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同时还创造出人生价值、精神价值,尤其是后者,在如今社会中仍然具有传承意义。高校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这些价值内涵和精神谱系,从而引导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树立健全的世界观和劳动观,进而培育良好品质。同时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中还有社会实践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此类社会劳动活动,从精神上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从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以往教学活动中,部分高校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忽略了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的教学,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较为明显,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如今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开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学模式,于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劳动实践,并在课堂中设计了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任务,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提炼出一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也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渗透到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进而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技能,如此能有效实现理论实践有机融合,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仅有劳动教育内容仍较为单薄,只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且高校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目标与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无论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能相通,高校将二者相结合,能够为学生平时的思想学习与实践劳动的衔接提供载体。学生在接触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劳动实践将所学理论外化,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还是教育途径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如今新时期,教育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今后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都从属于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体系中的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多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印发了多个劳动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将二者并行教育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并指出,当前教育的本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纯理论教学,而是已经转变为理论实践同向共行的教育目标。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美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两类教学目标在出发点上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将二者相结合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符合新时期教育目标的要求。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说明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也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具体来看,在以往传统教育课程中,劳动教育是作为次要主体呈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忽略这一内容,导致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尚未成熟。如今新时期,高校加大了劳动教育的比重,在日常劳动教学中融入一些锲而不舍、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品德内容,逐步塑造了学生群体新的劳动教育观。而在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教师也会给学生讲授一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之类的内容,与劳动教育中的内容十分相似,如此体现出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一致性。 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教育活动中,除了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以外,教育途径也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在劳动教育中,高校虽然是以实践活动的设计为主,定期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实践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但平时也会给学生传授一些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来看,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思想观、各类理论教育为主,然后再融入一些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思想信念。二者在教育活动上虽然开展的顺序不同,但理论+实践的教育模式十分相似,如此可体现出二者在教育途径上的一致性。 当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开展具有较大可行度。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设计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也为学生设置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还能将二者相互交叉,设计教育项目,最终践行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在此形势下,高校需要强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实践项目、丰富教育形式,从这些方面积极探寻二者融合的有机路径,多措并举助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协同开展育人工作。 从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的教育维度上分析可知,二者协同育人的角度和方向都是从主体意识层面出发的。可见,强化主体的劳动思想政治育人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今后高校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还需从主体意识层面出发,加强师生主体对两项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可定期集中观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并在课堂与学生进行观念分享和理念分享;同时高校也可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劳动与思想政治融合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政策,强化教师群体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教师群体应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价值观念的融合教育。具体教师可挑选一些典型的精神品质、人物案例、实践项目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劳动与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案例剖析中体会思想政治元素,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观。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充实性是高校开展劳动与思想政治融合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以往教学中,高校教师仅仅依照教材现有内容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范围十分有限,极大限制了学生劳动教育观和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对此情形,今后高校还需从内容上加强重视,拓宽教育内容范围,为学生学习创设丰富素材。具体高校可在现有教材内容中引入一些社会案例、时事政治、历史人文等内容,引导学生从这些层面深入剖析劳动与思想政治融合中的育人元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高校教师还可深挖教学素材,从教材中寻求二者融合的内容。比如将思想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劳动专题教育相结合,与劳动教育中的德育实践相结合,真正丰富两门课程的融合。此外,还可将教材中的案例内容进行扩展,在校内举办节庆主题的教育交流会、劳动体验会,将课本上的知识外化到具体活动中,以此充实教材教育内容。 任何一个学科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育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培育,还需要实践活动的锻炼,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合力育人效果。当前,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教学活动就是合力育人的最佳方式。因此在实际教育中,需要强化理论教育内容与实践教育项目,从劳动实践中塑造健康劳动观和价值观。具体高校可在校内设置劳动实训类课程,按照专业类别进行项目划分,吸引学生参与。同时,高校还可定期在校外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劳动实习、劳动公益、劳动下乡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并要求学生将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思想感悟形成调查报告、论文以及思想总结等成果形式,在课堂中向其他同学分享,以此达到实践项目育人的效果。 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渗透,使得高校教育工作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开始在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化教学形式,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对此情况,高校在具体的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路径探索中,也能充分引入此类方式,革新教学途径。具体高校教师可借助新媒体、移动终端设备等器材在课下搜集整理一些劳动教育案例,比如劳动模范、劳动讲堂、工匠人才事迹等,并将其制作成短视频、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辅助课堂线下教学。同时教师还能以新媒体技术设计混合式教学课堂、项目化课堂等教学主题课堂,以师生互动形式给学生讲授思想政治与劳动之间的联系,剖析二者的教育原理,并要求学生提交学习心得,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平时的实践活动训练之后开展课后经验分享会,要求学生分享劳动成果和思想体验,实现劳动与思想政治融合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代,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融合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同时也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多项举措。不仅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实际契机,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化开辟了渠道。这一形势下,众多高校纷纷开始尝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并从二者密切联系角度探寻出一些可行对策,多年来,诸多高校已经有所成绩,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彰显,对社会、对学生都产生了实际引导作用,这说明两项课程的融合是正确而有效的。今后高校需继续巩固课程融合成效,在实际教育中发挥更大的协同育人价值。 (作者:马宇彤,西南民族大学讲师;杜娟,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刘渝西,西南民族大学 讲师。)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