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单体建筑策划与设计需要考虑三大目标:1高效的功能布局:2适宜的公共空间;3健康、安全、舒适的室内氛围。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必须要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体现科学、高效、舒适、便捷、愉悦、安全的医疗要求,还要结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沿城市道路的空间轮廓和城市形象,体现医院建筑特点及地域、文化特点,塑造医院的崭新形象。 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医疗建筑的功能要求,符合现代化医学的基本规律,具备相应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形成统一有序、层次丰富的空间界面,还应为今后发展改造和灵活分隔创造条件,体现医院建筑独特的建筑个性和明显的标识性,并且与周边建筑相互调和,达成和谐。 进行建筑设计时还应注重细节,以现代的建筑语汇追求亲近人体尺度的细节设计,充分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以亲切、宜人的姿态塑造地区内具有标志性和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图5-10 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病房楼。 图5-10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病房楼 一、平面及流线设计 医院建筑系统包括医疗、后勤和行政管理三部门,医疗部门包括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是医院的核心部门,它们之间的流线构成了医院建筑子系统间流线的主体。行政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后勤部门与医疗部门的流线主要是物流供应方面。医院子系统之间的流线关系如图5-11所示的。 图5-11医院子系统间流线关系 在门诊、急诊、医技和住院各个单体中都有各自的工作流程,设计时要以高效便捷指标为原则,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就医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就医流线、工作流线、洁净流线和污物流线的工作便捷并相互不交叉。 1.门急诊楼平面及流线设计 门急诊楼人流量较大,首先应考虑人流的疏导与集散。流线设计首先是落实三级分流原则,即广场分流、大厅分流、候诊厅分流;:其次是落实平均距离最短原则;再次是落实科室专属领域原则(独立尽端);此外,还要落实畅通协调原则、易于识别原则和特殊流线原则。门诊急诊应分别设置出入口,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三级分流模式,合理组织交通流线,最大限度地提高医院的运转速度,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一般门诊病人流线如图5-12所示。 图5-12一般门诊病人流线图 门诊部的出入口或门厅应处理好挂号、问讯、预检、分诊、记账、收费、取药等相互关系,使流程清楚、交通便捷、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门诊运行路线若能控制在180m以内可视为较为精简的路线。目前,一些医院开展的自助挂号、一站式服务等,根据门诊流量动态增设窗口,也可在就诊区域设置自助挂号机,医保卡或就诊卡内预充值,可减少病人往返路程。另外,考虑到门诊诊室独立的一医一诊,可采用不同定时管理制度来提高诊室的利用率;考虑到医护人员辅助设施的配套,将单体设计与功能医疗流程等设计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展开。 急诊部应相对独立,同时与医院其他相关科室联系方便,急救车可直接到达急诊部。急诊部应设在门诊部之近旁,与医技部、住院部联系便捷,并应有直通医院内部的联系通路,急诊运行路线设计适宜采用集中布局模式,能够使就诊的线路最短、最便捷、运行的效率最高,尽可能在一个平面中集合急诊的诊断、检查、检验与治疗功能。建立危重急救病人分诊、分级,建立快速到达救治区域。出入口宜独立布置。图5-18为急诊病人流线图,图5-14 为上海中心医院门急诊楼弧形走廊。 图5-13急诊病人流线 图5--14上海中山医院门急诊楼弧形走廊 2.病房住院楼平面及流线设计 住院病人流线: 入院→病房→检查→治疗→出院 亲属探访流线: 探访病人→大厅→病房→离院。 将住院病人的不同性质、可能的流动次数、护理流程与建筑的层次功能作为考虑因素,使制定的各类路线更为便捷。 病房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种人流、物流的组织,避免相互交叉造成交叉感染,各护理单元可考虑以1、2、3人间合理搭配,设独立卫生间。 医护工作空间设计要充分考虑临床教学需求。 病房住院楼宜设置卫生处理等设施,卫生处理包括接诊处、理发室、浴室、洁衣室(柜)、污衣室(桶)等,其相互关系应按流程布置。 病房住院楼需要具备较强的标识性和良好的景观通风条件,保证良好的住院环境。 3.医技部平面及流线设计 医技部包括放射科、检验科、药剂室、功能检查中心、供应室、病理科、血库、高压氧仓、核医学科、营养部、介入科、超声科、核磁共振、手术部等功能科室。 医技部的布局应本着方便各相关科室的使用原则,并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科室内布局应满足医疗设备的使用要求,体现科学合理的使用流程,并为科室发展预留必要的空间。 洁净手术部的平面布置是根据手术部组成内容,以手术室为核心,配置必要的辅助用房,以组合起相对独立的医疗功能单元。合理的动线流程不仅是手术部运转的动脉,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止交叉感染,从而影响整个手术部的形象和经济效益。当今的手术部主要包括3种动线:病人,医护人员和手术器材。 消毒供应中心应接近临床科室,在门诊和住院部之间;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且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平面布置应符合工艺流程和洁污分区的要求,敷料制作的粉尘不得影响其他用房,消毒室应贴邻贮存分发室并宜有传递窗相通,清洗室应分别设置通用和专用洗涤池。 核医学科宜单独建造,如与其他部门合建时应设于建筑物的顶层或首层,自成一区,并应有单独出入口。 血库宜临近手术部,并不得与产生放射线的用房贴邻。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类医技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在进行单体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医疗设备和医疗流程的革新,进行适度超前的设计,同时要便于进行建筑改造和加固等。 二、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要考虑未来功能变化的需要,正确设定空间规划的规模,考虑为各个空间设计多种用途,规划时应保证未来的适应能力,便于未来进行改扩建,以可调节的空间模块适应医疗流程的调整和变化。门诊、急诊、医技和住院各个单体中都有各自的工作空间,在设计时要以高效便捷指标为原则,为各个医疗单体提供安全、稳定、洁净的空间,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进行空间设计时要以人为本,因为空间与建筑的整体是围绕人的使用来进行的,空间设计的目标是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因此,必须考虑到使用者的要求,以人的活动空间和流线、尺度感和自然体验为依据去实现人性化空间的设计。 进行空间设计时必须考虑医疗建筑的功能布局。一般将停车场、污水处理、空调机房、水池、泵房、仓库,配电房、太平间、人防设施、设备用房、辅助用房等配套设施设备安排在地下楼层中。大型医疗设备如 PETCT,CT,MRI,DSA,DR2等一般安排在地下一层。一楼一般安排入口大厅、挂号收费处、急诊急救科室、药房、服务中心等。医技检验科室一般安排在较低楼层,病房一般设置在较高楼层。图5-15 为上海曙光医院内部空间。 此外,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要注重适应性,尤其是门诊空间。我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只有“高适应性门诊空间”,才能较好地适应可预测的变化和难以预测的变化。“高适应性门诊空间”是指能满足不同使用者需求的,在积极合理的方法控制下,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建筑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决定了它存在的理由;现实的经济、技术、文化条件,是其存在的基础。 医院建筑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建筑面积安排在地下建造。地下停车和机械停车可以较少对土地的占用,达到节地的目的,并且可以减少地面硬质铺装,增加绿化面积。 图5-15为上海曙光医院内部空间 三、环境设计 医院的环境对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影响,在设计时需要通过营造舒适宜人的声、光、色环境,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康复环境。医院建筑环境设计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 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注意: 1、应充分利用地形防护间距和其他空地布置绿化,并有供病人康复活动的专用绿地。 2、应对绿化装饰建筑内外空间和色彩等作综合性处理。 3、在儿科用房及其入口附近宜采取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环境设计。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集中场所、房间和专用设备接收、回收或安全处置危险材料。 2、建筑布局、构造和门窗材料选择方面充分考虑患者心理需求。 3、医院建筑病房、门诊、手术室、测听室等应有效地运用建筑材料与构造手段,防止噪声的干扰。 4、通过充足的日照采光及舒适的光线设计营造人性化的光环境,光色最好选择显色性好且略偏暖色的。 5、通过多色彩的病房环境使病人消除对单一的“自色”病房所产生的陌生,紧张等不良心理,注意色彩、材料组合产生的视觉效果,营造家庭式气氛。 6、主要病房、诊室和办公用房等主要功能空间保证日照时间满足国家及地方标准要求。 7、适当降低窗台高度,做到自然通风和充足的日照采光。 8、建筑内部空间分割和门窗位置应该利于穿堂风的形成,内部空间设计有助于利用自然风压和热压,保证门诊部和住院部自然通风。 图5-16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病房组团和内廷花园 总之,单体建筑的环境设计要做到使得整个建筑内充满阳光而无污染,将室外绿色融入室内,使室内外交融、渗透。 *关注“洁净园”,获取更多价值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