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方案出台的意义)

时间:2022-12-04 17:16来源:考试资源网 考试资料网
公车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宋圭武面对公车诸多问题,如何改,社会各界都进行了积极讨论。从我国各地车改试点看,大致有三类模式: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在国外,一些国家在配备公车
公车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宋 圭 武

面对公车诸多问题,如何改,社会各界都进行了积极讨论。从我国各地车改试点看,大致有三类模式: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在国外,一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总的原则是:一是坚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坚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在具体规定上,各国有所不同。

中国公车改革如何进一步破冰,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全面启动。根据方案,2014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应力争基本完成公车改革;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用2至3年时间,公车改革全面完成。方案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中央和国家机关每个单位可保留5辆以内机要通信、应急用车。《方案》明确,改革后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不同地区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

客观看,本次公车改革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公车消费支出,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有些公务员为了减少支出,有可能会取消一些正常的公务活动。二是基层公务员可能更需要公车支出,但补贴偏少,这既不公平,也不利于提高公务效率。三是各单位情况不一样,有些单位需要公车少,但有些单位由于业务需要经常需要跑车,在一刀切情况下,正常公务活动就无法开展。四是如何防止变相公车消费,比如将公车消费打入其它账户,表面公车消费没有超标,但其它消费却超标,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公车问题,笔者认为,核心是公心问题。由于缺乏公共意识,自然公家的东西就缺乏爱惜的充足动力。所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公车问题,从长远看,建设民众浓厚的公共意识是根基。但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全民努力,需要着力改造文化。

另外,从制度建设方面看,中国公车制度如何改革,笔者认为,公车制度改革要体现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特点。因为若制度改革不与文化相匹配,最终制度就是空架子,就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最终运行的,还是原来的文化。

在公车制度改革中,如何与中国文化相匹配,关键是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如何有效防止人的机会主义,同时,也要有效利用中国社会面子文化的特点。为此,笔者认为,中国公车制度改革,应注重公开化特点,以公开化推进中国的公车制度改革。

公车制度改革如何体现公开化,笔者建议:一是公车标识公开化,实现各单位公车明确标识。比如,某某大学某某学院的车,就在车顶明确标出是某某大学某某学院。实现公车明确标识有利于实现单位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充分监督。二是公车花费公开化。就是各单位应将每年的公车消费的具体情况实行公示。具体车干了什么,跑了什么地方,花了多少钱,谁花的,都要明确公示。三是实行总额控制、超额罚款制度。由于各单位情况不一,有的单位需要公车多,有的单位一般公车使用很少,为了平衡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可先对有关单位利用公车情况进行测算,然后按平均值规定公车使用经费,同时,对超过部分,实行罚款制度。实行总额控制,这有利于单位内部公车的机动灵活使用,同时,也有利于各单位之间的平衡。四是建立公车违规公开处理制度。若一些单位或个人,违反公车有关规定,除进行严肃处理外,还必须要进行公示,昭告天下。五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比如发生自然灾害,有些单位可能会产生公车费用过高,比如需要大面积进行救灾等,这种情况经有关部门核实,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以公开化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其好处是:一是有利于发挥中国面子文化的优势。有些人虽然背地里可能会更大机会主义,但在公开化条件下,为了顾面子,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大大减少。二是有利于让公务员真正开展公务活动。在公开化条件下,一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就会理直气壮,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会进一步提高公务员队伍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监督非公务的公车消费活动。公车私用,在明确标识的情况下,就无处藏身。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公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方案出台的意义)”由考试资料网(www.kszl.net)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具体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