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可以说,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需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9月3日,池州学院校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中心特聘研究员柳友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有教无劳,到有劳无教,再到有劳有教,10年风雨兼程,三次升级改革。2010年开始试行劳动周制度,2014年编写、出版全国高校第一本劳动素养教育教材,2020年完成全国高校劳动教育开设现状与效果调研……池州学院始终秉承“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的校训精神,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持续推进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实践,积极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育人体系。 关键词 探 索 素养育人提上日程 小到学生寝室的被褥叠放,大到校内植物的整体养护,池州学院的辅导员们都要一一过问。2010年,该校开始试行劳动周制度,寝室、教室、校园环境的卫生打扫和图书馆的书籍整理等均被列入大学生劳动必修课内容,这意味着该校劳动素养教育体系开始初步形成。 “2007年学校成功升本后,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哪些方式培养人才?究其根本,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性因素。本科大学不是简单的‘人才超市’,不能过分强调‘市场化’,我们要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从完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角度考量,这要求学校关注‘首先是人,再是人才;先培养人,再培养人才’。”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说,“我上大学那会刚好学的是教育学专业,教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早早地就被我接受了。所以,我们在思考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自觉把劳动素养教育纳入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这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正定的特殊经历息息相关。再加上受习近平总书记‘滴水穿石’精神的影响,我们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据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许卫兵介绍,“随着一步步探索,2011年学校大力改革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创建了10门课程(德行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传统文化素养,身体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创新创业素养,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的大学生通识素养教育体系,各有侧重,互为补充”。2011年~2013年期间,该校出台了《池州学院大学生劳动课管理暂行规定》《池州学院劳动课程实施细则(试行)》,从制度上对劳动素养教育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劳动课作为必修课之一,专设了30个课时和1个学分。 2017年,外国语学院召开2017级劳动课动员会 2017年,禅茶社学生在进行茶艺实践 关键词 健 全 “升级”构建完善体系 “我们禅茶社算是学校的一个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会定期开展一些劳动实践活动。从2017年至今,已举办33场。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制茶、泡茶等技艺知识,还能让我们沉下心,真正明白动手的重要性。”池州学院禅茶社社长杨兰馨说。 “摸着石头过河”到“初见成效”、“四级管理模式”到“8+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融合劳动心理学”到“关注劳动生成性”……谈及池州学院劳动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劳动素养教育研究团队成员黄国萍副教授感触颇深,“2013年提出素养育人时,我们就在同步设计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教材了。那时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只能慢慢摸索。历时一年半,我们在2014年9月出版了《大学生劳动素养》。现在看第一版教材的内容略显单薄,但基本符合国家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最新要求,为学校后续的劳动教学打下了基础。” 据悉,为全面推动劳动素养教育的改革发展,该校于2016年专门组建了劳动素养教育研究团队,由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专业教师组成,现有成员15人。目前,该团队重新修订了《大学生劳动素养》教材,从内容涵盖范围、学生劳动体验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预计今年底前出版,明年春季可以接受预订。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一直以来,该校紧抓落实,科学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积极探索“美丽劳动”教育进路,现该校学生劳动素养四个维度(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行为)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并建立起“必修+选修,教学+自学,线上+线下,学习+考核,习得+创新,劳动+活动,准备+体认,展示+比赛”的“8+”实施路径,在劳动素养教育路上走得越来越扎实。 2018年,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教室清洁劳动实践活动 2020年,地理与规划学院赴池州市红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2020年,学生在学校扶贫菊花种植园清理杂草 关键词 进 路 劳动精神内化于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劳动,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池州学院的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让学生们行为温暖了、内心丰满了。 “我扫地”“我去擦黑板和窗户”“我去倒垃圾”……9月6日上午,该校教学楼里有一群青春的身影正忙碌着,地理与规划学院的26名学生在开展“清洁校园 助力光盘”活动。 “这是我们到校的第三天,正好赶上周末,学院就组织大家一起打扫校园卫生,很多人都参加了。这样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学习环境,还能锻炼身体,可谓是一举两得。”地理与规划学院二年级学生施钰明说。虽已修满劳动课学分,但在课余时间,施钰明仍会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用他的话说,“在学校热爱劳动的大环境熏陶下,‘劳动’二字早已深深刻进了我的骨子里”。 施钰明只是该校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实践的一个缩影。该校2017级商务英语专业4班班长张月说,“我们从进校就开始接触劳动课了,和其他没有劳动课的朋友们聊天时,我发现我们班和他们班区别很大,现在四年级了,班级也没发生过什么矛盾,同学见面都特别热情,班级凝聚力很强,就像高中时一样”。 此外,重视劳动教育给该校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袁力深有体会:“2016年,学院领导给我分配了辅导员工作。我觉得劳动教育对学生、教师都非常有益,一方面能让大家感受到劳动的不易,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逐渐增强,优秀学生典型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她所带班的汪亚东、张晓迪、汪行、单明宇四位学生获2019年度“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一等奖和优秀成果奖;李维强、张晓迪、沈梦凡三位学生获校2019年度”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等。 理论上,学习志愿者服务条例,参加劳动意识教育讲座,观看劳动教学视频;实践上,参加校园内的整理书籍、卫生打扫等活动,参加校园外的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该校努力改变被“异化”的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追求“外在目的”走向追求“人格完善”,从“被动接受”走向“积极体验”,从“身体规训”走向“身体解放”,从“远离自然”走向“回归自然”,从“疏离生活”走向“贴近生活”,向着形成劳动教育“大格局”砥砺前行…… 2018年,四年级学生张月参加池州国际马拉松志愿服务活动 2016年,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在进行打造模具 2020年,学生到池州革命烈士陵园清理杂草 采访札记 劳动教育落脚在“教育” “要达到劳动教育目的,提高劳动教育效果,我总结了三条‘黄金定律’:一是教育者‘到位’和‘参与’原则,教师、家长在劳动教育中要在场,并主动参与其中;二是劳动教育场域‘泛在’原则,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应该为了生活而劳动;三是劳动行为的‘真题真做’原则,必须面对真实的世界,将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采访过程中,柳友荣校长提出的三条“黄金定律”让记者印象深刻。 确实,劳动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合适与否至关重要。新时代,新使命,新设计,要让劳动教育“实在起来”,要让劳动实践“走心走新”,要让劳动精神“入脑入心”,一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协作,通过树立劳动榜样、宣传劳动文化等方式,全面盘活劳动教育资源;二是需要走出劳动实践误区(生产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三是需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开始,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把劳动精神贯穿始终。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笔者认为,关注劳动教育方法的同时应该明白劳动教育不止于简单的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更多的是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集体精神和奉献精神,从而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劳动精神的塑造和培养,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教育属性,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劳动“随处可见”,让劳动“信手拈来”。 本报记者饶艳琴 |